宋代审美取向

2022-08-11 11:10: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宋代审美取向》,欢迎阅读!
宋代,取向,审美

宋代审美取向

众所周知,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无与伦比的鼎盛时期,其文化发展的繁荣程度也不可小觑。唐代文化有其独特鲜明的特色,是一种开放的、外向的、色彩浓烈的文化。从诗词到书法乃至绘画,都喷涌奔腾着一股昂扬的生命活力。典型的例子有,李白的诗、张旭的狂草、吴道子的画。还有昭陵古雕中雄壮建伟、神采飞扬的“八骏”,也透露出大气盘旋的民族自信。并且,除了文学艺术,从唐人的穿着、建筑、风俗乃至性格,无不透露出大唐特色的外向与豪放。唐代虽然是一个文化鼎盛的时期却并不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审美取向的分水岭,中国历史文化标志性的变迁是从宋代开始。

爆发于公元750年的安史之乱,引发了潜藏已久的种种危机,以杨炎两税法的财政改革为法律标志,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迁。土地国有制——均田制崩解,庶族地主经济与小自耕农经济迅速发展,直至占据社会经济的主体地位。与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大势相呼应,中国文化亦从唐型文化转向了宋型文化。

与唐型文化相比,宋型文化简直是走向另一个极端,呈现出保守、内向、色彩淡雅的一面。霍然的《宋代美学思潮》中有一段话:“它不是汹涌澎湃的洪波巨浪,裹挟着众多的波涛向前奔腾;而更像一泓汩汩前行的河水,在缓缓流动中显露出韵味悠长的环环涟漪。”用这段话概括宋人的审美再贴切不过。

程朱理学产生于北宋,是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体现。这种文化心理结构也对宋人的审美情趣和理想产生了相应的深刻影响。审美视点从外部的客体世界向内在的主体世界发生了聚缩和回归。外在世界不再是外在于和压迫着主体的庞大无限的存在,而是为无限的、超越的主体心灵所自由观照、生化和驾驭的有限的东西,或者说,它们作为有限正是在主体精神的把握中才成为无限,并因此成为主体心灵的有机部分。审美更多的,从对外在的追求回归对人的内在精神的追求。于是,传统的,主导人格力量的气吞山河的阳刚之美,在很大程度上已失去了意义,遭到文人士大夫阶层普遍疏淡和厌弃,人们趋之若鹜的审美对象已是那种宽和娴静,温婉美丽,纤小细微,赏心悦目的阴柔之美,即为感官和心灵所自由把握的美。宋朝时期,人们注重文化物质生活,这一时期的各种文化样式无论是哲学文学艺术还是社会风气,都在不同程度上浸润着宋代审美的特有风貌。

宋词就是对宋代审美观的一个绝佳的诠释。相比唐诗的滂沱大气、气吞山河的气概,宋词表现出温柔婉约,言尽情深等审美特质。有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有苏轼的“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柳永的“为伊消得人憔悴”……几多愁思、世事感慨在词句间挥洒得淋漓尽致。文学上以庄重、严肃为要的诗让位于以柔媚,悦人为尚的词,以及词本身不以“豪放”而以“婉约”胜等等变化,都意味着优美理想中已取代壮美而成为时代主导的审美形态。

宋代的绘画主体是文人山水画。水墨山水由先前的全景式、整体式的大山大水的风貌逐渐走向“半山”“一角”“残山剩水”的盆景化格调。表现手段也由繁及简,由实及虚,表现出画家那种忘我的自由心境和画中体现出的含蓄优美的无限诗意。

再比如,宋代大足石刻以其娇小温柔取代了盛唐乐山大佛的庞大威严,便能


代表其一般的变迁,连宋代皇陵的武将石雕,也一改以往这类雕像的凶悍暴烈之态,变成一副温文尔雅,和颜悦色的“儒将”模样。

谈到宋代审美,宋代的瓷器也是不可不提的。尽观中国历代瓷器的特色,商周以前是大气、粗犷;唐三彩颜色丰富鲜亮;明清时期是精致入微,花纹细腻。唯有宋代的瓷器,造型简洁,但不失大气。颜色单调,甚至通体单色。简约淡雅,一色纯净,这反倒显示出一种极其特别的审美韵味。宋瓷讲究的是细洁净润,调单纯,趣味高雅表现对神、趣、韵、味的追求和彼此的呼应相协调,并相互补充,成为一代美学风神。正是在这种审美观念的演进之下,宋代的陶瓷为我国的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如钧窑的海棠红、玫瑰红;灿如晚霞、变化如行云流水的窑变色釉;汝窑“江水莹润如堆脂”的质感;景德镇青白瓷的色质如玉。宋代的陶瓷造型受道家理学的影响,总体上呈现质朴无华、平淡清真的情趣韵味,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和成就。

宋人的色彩观、审美观又体现在其服侍上。 “受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影响,宋代服饰趋向于简洁质朴的风格。宋朝汉服虽然衣着不及唐代华丽,但其色彩、式样多承袭唐代,一些古画中甚至可以看到唐朝遗风。北宋文学家秦观词《南歌子》有云:“香墨弯弯画,燕脂淡淡匀,揉蓝衫子杏黄裙。“蓝与杏黄的搭配”便是在追求色彩的合理组合。谈到宋人追求人与服装的协调,在此不得不提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的一段话:“妇人之衣,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也许宋代人追求的审美,正是“人与衣相协调”的审美效果。

总之,宋代审美以其独特的温婉内敛,引领了中国古代新的美学风尚。从宋代起,中国古代审美迈上了一个新的阶梯。



注:红色字体引自《中国文化概论》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b9e7cd580eb6294dd886c9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