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差异

2022-12-28 11:54: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日文化差异》,欢迎阅读!
文化差异,中日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

纵观中日的历史起源与社会发展,我认为中国与日本的文化差异其实从日本明治维新开始有了中西之分并且两国的发展开始朝着不同的方向趋近。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主要吸收的是以中国为主的东方文化,明治维新以后主要学习西方文化。中国却一直以沿承先人观点来发展本身,因此中国文化具有一脉相承的持续性和完整性。 中国是以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民族。它是以汉武帝时期提倡的以儒家思想为主线,其他思想为辅线而发展起来的礼仪之邦。其核心是提倡德政、理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在这文化底蕴下,和合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和合文化强调人为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但是和合文化却至始至终都没有改变。现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观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属温带与亚热带地区,所跨纬度与经度大。这一地里趋势有利于多种作物的生长。也为中国的农耕与茶道提供了有利的先天条件。于是,这种条件使统治者的治国政策始终强调的都是民以食为天。秉持着以农为本的治国理念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一大亮点。时至今日,中国的三个代表中依然坚持着这一理念。

此外,中国物大地博,自然资源丰富。这一特点使中国统治者一致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无需从外国学习。也正是中国作为四大古国的这一特点,致使中国在唐朝时文化思想成为世界之首并被外国传教士带回本国。但从长远来看,这一观点致使中国没有外敌压迫的紧迫感和物质缺乏的困境感,以至于清末出现了“闭关锁国,落后就要挨打”的被动局面。并间接导致了中国救国道路的艰辛与坎坷。

日本属于典型的临海国家,享有海运之便。又加上本国领土小,且山居多。这一不利条件致使日本国内资源缺乏。因为日本地震与海啸等一些自然灾害,时常挑战着这个临近海洋的国家的生存能力,所以,征服大海和自然的坚强斗志随着时间的流沙,慢慢融入这个民族的血液,直至生命的骨髓。这些骨髓支撑着他们形成了勇猛、外向、尚勇好战的性格和不断更新血液的信念以及集体主义。

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的血液主要是从中国引入。他们吸收中国最新近的技术、文化、政治,积极推进了本国的政治改革与政治发展。但是,与此同时,也吸收了其他一些个国家的优秀文化。其表现最突出的是江户时代。它在全面吸收消化儒家思想的同时,也摄入了以兰学为代表的欧洲文化,致使日本文化空前繁荣。由此可见,日本的文化具有多元性。这种多元性在明治维新时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也正因为日本文化具有多元性,使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在接受西方思想、文化、技术和制度时能保持一种积极的、开放的心态。

因此在明治维新以后,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逐步扩大。以下以教育问题和饮食习惯为例。 从现在社会实况来看,世界上的每个国家都十分重视教育虽然,日本的现代教育虽然比西方国家起步晚,但它的基础教育普及度却是世界之最。日本实行的是九年一贯制免费义教育,小学的入学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九,大学也进入“全入时代”。也就是说,日本的所有人都可以进入大学学习,尽管如此,日本的大学还会出现招不满的现象。而中国,实行的九年义务制教育虽说学费免费,但是其他物质还是需要学生自己交费。中国的高中升学必须参加笔试,大学的升学率也还没有普遍。日本大学注重的是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结合,在日本,学校开各种各样的课,可以供学生自由选择。但是在中国,学校注重的大都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怎么注重学生以后走入社会的实际需要性。现在的日本技术类学校特别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高中毕业以后是读大学还是学一门技术。但是在中国,去读技术类学校的学生大都是由于高考分数不够,无奈之下只好去读技术类学校。由于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日本属于发达国家。从技术方面来说,两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教学方法、教学设施、教学生源等等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中日两国社会人才所占比例的不同。


俗话说:教育是立国之本。由于中日两国在教育方面的不同,国家的经济支柱也不同。现在社会是以高科技技术为主导的社会。拥有专业领域的顶尖人才才会推动本国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现在的中国大学生是日益增多,但是,能真正在工作中找到与本专业相关的比例却很少。反观现在日本,在一定程度上比中国要好很多。但是,我又不得不说,中国的高考制度确实有利于农村孩子的发展和国家选拔人才。因为全国所有孩子参加高考可以一个不漏地挑选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智慧型人才。现在中国的大学生任村官这一现象从某些方面来说,也是国家对农村发展的新一理念。

对于日本社会出现的团体主义(据我了解,所谓的团体主义,就是日本会根据具体情况给其定义。比如在某一公司,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团体。但是,在众多公司中,所有小组就是一个团体。)。这种理念的形成,我把它归结于日本教育的成果。因为,在日本教学中,老师喜欢以小组的形式分配任务给学生,然后让同组学生一起协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辩论。教育传统,无疑是日本现代社会团体意识形成的最强推动剂。而在中国,这种教育方式是少之又少。中国教育注重的是师生互动以及老师讲学生听。因此,在中国,大多数人都是比较注重个人问题。

其次是中日饮食习惯的差异。众所周知,中日都有茶文化。但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中国的茶道较于日本茶道还是具有差异的。我们也知道,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但是却有日本民族味。据一些史料记载,日本的饮茶起于奈良时代,这时的茶只流行于皇室、僧侣和上层社会。正在此时,日本也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茶文化特色。而在日本进入战国时代后,日本的茶文化更是注重与人的修养。千利休所提倡的“和敬寂清”更是把茶道提到了最高境界。千利休死后,由于继承其茶道的人众多,茶道开始分成400多个流派。江户时期,是日本茶道的灿烂辉煌时期。日本吸收、消化中国的茶文化后最终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抹茶道和煎茶道。而中国的茶道萌于唐朝,发展于宋,改革于明,极盛于清,有相当长的历史渊源,自成一派。中国人喜欢以茶代酒和饭前饭后饮茶,因为中国人普遍认为喝茶可以减少并预防疾病。可是,令我感到有点遗憾的是,现在中国的茶道却没有日本茶道在国际上有名气。

也许是由于日本属于临海的原因,日本的饮食基本是以海鲜类和蔬菜为主。这种饮食惯有一个优点是可以防止体内热量的过分吸收。我非常喜欢这种饮食习惯。还有就是,《和风日语》中曾看到日本过节时吃西瓜的方法也很特别:居然用棒子敲烂,然后大家再吃。至今为止,我还没想明白为什么会有那种习俗。也许这其中的意义就像中国过年时会吃饺子是一样的吧。日本人喜欢淡味,据我所找的所有资料来看,那是因为日本人注重身体健康。日本人普遍认为清爽可口可以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有利于预防疾病。在中国,由于地区不同,各地饮食习惯也不尽相同。四川、湖南等地由于冬天天气寒冷,当地人民食物偏辣,具有代表性的是湖南的辣椒和重庆火锅。而沿海地区却偏向甜味,这是因为沿海城市气温比较温和,湿度比较大。代表地区有广州的粤菜。这种菜系里面喜欢放糖。此外。广州人有煲汤的习惯。喝汤也是在饭前后,因为可以美容养体,延年益寿。在这点上,和日本应该差不多。偏向北方地区则以面食类为主,菜里面也比较喜欢放番茄酱。据我很多同学说,北京小吃店最常见最不要钱的就是番茄酱。但是,不要怀疑,中国人的饭桌上永远都会有大米饭,炒煎炸烹的菜也比较多。最最常见的就是菜里面的作料:葱和蒜。据说是葱和蒜可以起到消菌、促消化的作用。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但是每片树叶却都有自己的故事。在这一个个故事里,我们除了旁观必须思考。因为只有这样,这些故事才能继续,才能更具有顽强的活发的生命力。因此中日两国存在的差异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是历史遗留的辉煌,更是中日关系发展的桥梁。作为中国人,我们必须要以自强为主,必须要看到与其他国家的差异,然后在发展本国的的道路中不断完善自己并找到解决事情的对立面和协调面的衔接点。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d39f527aaea998fcc220ee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