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文化和中学生的课外阅读

2022-08-07 14:26:3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流行文化和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欢迎阅读!
流行文化,课外,中学生,阅读



流行文化和中学生的课外阅读 射阳中学语文组王丽荣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中学生提高文学素养,而课外阅读是提高中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关注当下社会生活是中学生提高理性思辨的重要手段。但目前中学生阅读流行文化存在很多误区和缺憾,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要求出发,教师有必要加强和指导中学生的课外阅读。

关键词:课外阅读流行文化误区指导和调控

随着中国教育改革进程的日益加快,素质教育成为社会的共识。自从1999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改革,着实让语文界大吃一惊,也让那些饱读诗书、博览群书的考生们大显身手。惊讶、感叹赞扬之余人们发现:语文教学再不能囿于传统的教学思路下,应该把学生引向天地更为广阔的课外,必须加强中学生的课外阅读。

语文教育负有传承民族文化,为学生的一生打好“精神底子”的重任。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通过阅读和欣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因此,引导学生沉潜于生生不息的文化长河中,让其思索玩味,感悟探究,从而丰厚文化底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成学生完整性人格的建,才能达成语文教育所追求的“立人”目标。然而面对近年来物欲横流,学者们惊呼人文精神失落,中学生重理轻文,中学生远离课外书籍的这种状况,不能不引起我们对现行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的反思。要想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达到“立人”的目标,就必须让学生读一些必要的课外书籍,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当下是社会转型时期,而流行文化成为了影响中学生阅读的主要文化模式。

流行文化是一种在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特定生活方式。是以大众为消费对象,以现代传媒为载体,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集中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需求的文化形态。这是一种被大众普遍喜欢和热烈追随的文化,其主要功能是娱乐。行文化包括超级女生类选秀活动、博客、网游、手机短信、韩剧、网络歌曲、动漫等新形式,小到从一支小小的笔,大到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理念,几乎无所不能成为流行文化。当代中学生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他们成长于社会转型时期,既紧跟时代潮流,喜欢流行元素,追求前沿生活,价值取向多元,而流行文化中所蕴含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方式,其所宣扬的自由、平等、自我张扬又恰恰与这年青一代接轨,所以中学生必然成了流行文化最主要的传播者和消费者。 河北的张孝纯老师提出了“大语文教学法”语文课外活动比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体两翼”中的左翼,强调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和课本,因为在社会生活中,电视、电影、电脑、书籍、歌曲,人际交往无一不涉及语文,无一不潜伏着语文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今天我们必须定义一个“大阅读”的概念,所谓大阅读即是人类通过文字符号、图像、画面、声音获得信息的过程,“阅读”的对象不但包括书籍、报刊、还包括电影电视、电脑网络、歌曲等。“阅读”的手段不只欧诺个过眼睛看,还包括耳朵听,总之大阅读是一个通过视听途径获取信息的过程。

那么,目前中学生阅读得最多的是什么了?最近有关部门进行了意向调查,结果显示: 1、有60%的学生称不喜欢语文读本,主要原因在于读本文章太长,读不懂;不喜欢文章的内容;没有时间看。与此相反的是,96%的同学喜欢阅读课外书籍,而80%的同学选择了非常喜欢。 2在阅读过程中89%的同学喜欢阅读小说,而对散文、诗歌、戏剧等文体几乎不涉足。 3、学生选择书籍时主要以畅销作品、科幻作品、动漫作品为主,而对中外名著却很少


看。

4、在课外读物选择上也存在盲目性的弊端,一味地以“有趣”“易懂”为主要的标准。 5、约有60%的学生是通过与同学、朋友互相交换个人存书进行课外阅读的,20%的学生是通过个人购买书籍进行的,20%的同学是通过图书馆借阅。

6、大多数学生表示阅读课外书籍能够得到老师和家长的支持,并且希望教师给予一定的引导。

目前中学生阅读流行文化的情况到底如何了?为此利用工作机会在本校高中学生里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阅读“流行文化”有一下特点。 学生的阅读兴趣浓厚。

学生阅读目标比较正确,但还存在着一定问题。78%的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为了充实知识,66%的学生课外阅读是为了调节精神,而有38%的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知识为了消遣。不同的阅读目标和动机决定着不同的阅读效果。绝大部分同学进行课外阅读的目标是明确的、具体的,但也部分同学的阅读动机不纯,阅读目的不明。

阅读方式的多样性。 55%的人喜欢互联网30%的人喜欢电视,15%的人喜欢书刊。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识的歌星、影星比文学家、作家、诗人多;大部分学生花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远不及他们看电视、上网的时间;大部分学生表示不愿自觉去课外阅读,多半是老师要交阅读笔记、写作文等,或是家长一部强调;大部分学生对武侠、娱乐杂志等休闲类书刊感兴趣,而忽视一些很好的文学作品及名著。

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不足,量不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每天平均阅读的时间不能确定。学生的阅读习惯不好,方法不当。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几乎不做笔记,而且阅读没有计划,可见,中学生课外阅读表现出来的最大特点是消遣性、随意性和无序性。

可见,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分析下,主要有一下几个原因:1、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面对繁重的学业负担,学生苦不堪言,根本不大可能抽出时间去阅读课外文化;2、一部分老师和家长还没有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处于急功近利的目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学生和孩子多读对考试有立竿见影效果的参考资料和习题;另一部分家长和老师虽然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是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忽视了对孩子课外阅读的指导;3、中学生自身理性分析能力还不够,喜欢凭着自己的兴趣阅读,对今天鱼龙混杂的文化市场缺乏相应的鉴别能力,易于沉迷一些格调不高的文化之中。

毫无疑问,对于纸质印刷媒介的阅读,至今仍然是人们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最主要主式。特别是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书籍的阅读,几乎是不可或缺的教育与自我教育认识与自我认识的基本途径。然而,自二十世纪末以来,随着在全国范围内的电子传媒的普及,尤其是电视荧屏和互联网所带来的影响,正在对传统的纸质媒介的阅读功能形成巨大冲击。调查显示,现代人花在书籍阅读上的时间,已经大大地不如从前了,尤其是成长在这样一个电子传媒时代中的青少年,阅读的兴趣,好像正在越来越远地疏离于他们了。我们惊喜于电视和互联网带来的知识和信息传播的种种方便与快捷,但一些有责任心的专家们却对此表示深刻的忧虑。通过此次调查,可以充分显示当今中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冷漠;其次,课外阅读对中学生有很大的好处,壮大经验,创造经验,修身养性,熏陶气质。希望广大中学生,认识到课外阅读好处,充满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外阅读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语文学习的效果,俗话说“开卷有益”,读书能益智,读书能养性,科学健康的课外阅读会为学好语文提供十分重要的条件,流行文化是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对象,那么流行文化对中学生有哪些益处了? 首先,阅读流行文化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

其次,阅读流行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现在的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内容空泛、缺乏深度或者是文字干瘪苍白、肤浅无力的情况。究其原因:一是“应试教育”阴影的笼罩下,


老师注重从主旨、材料技巧、结构等方面训练学生作文,而学生也只注重应试技巧的掌握。二是学生的信息量太少,对阅读缺乏认识。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和写作实则是一对孪生姐妹。没有一定素材的积累,写作就像是缺乏营养的禾苗,难以生存,如果中学生每天都能翻开报纸、打开电视、看看《新闻联播》,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那么他们的视野自然开阔了,写作的素材也就多了,也能写出内容丰富、生动新颖、有较强生命力的文章了。

再次,阅读流行文化可以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语感是一种理性的直觉,其形式是有过去的知识、经验在心理结构中的积淀。语感敏锐的人,往往能直接、迅速地捕捉到文字信息的丰富内涵,能理解同一语言形式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不同含义,而语感的优劣与否往往决定于一个人阅读量的大小。课外阅读与课堂不同,它不受形式,不受时间的约束,不带有太多的功利性,学生是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进行阅读,学生对阅读对象进行全面的人事和感悟,提高自己阅读的能力和语言运用的能力。 虽说“开卷有益”,但如果阅读对象、阅读方式选择不当,则会步入流行文化的阅读误区。 误区之一:偏爱名人明星,一些名人伟人的传记确实值得一读,因为他们的人格魅力、精神品质对中学生确实有相当大的感染力,对于新一代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更多的中学生却爱歌星、影星、媒体主持人,对他们的崇拜之极,迫切希望知道他们的一切,这种追星式的阅读方法收效甚微。

误区之二:热衷于消遣。消遣性阅读是以兴趣为动力,学生只是依靠兴趣去选择读物,并决定阅读的时间和数量,目的在于通过这种阅读方式去娱乐和休息,并由此得到心理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诚然,中学生压力大,学业紧,需要一定的消遣和放松,但是如果整日痴迷于娱乐片,那么课外阅读就毫无兴趣了。

误区之三:知识的零乱,非系统性。流行的东西总是多变的,易逝的,阅读流行文化当然可以获得一些知识,但往往是零乱不成系统的,而且有些流行文化是经不起时间考验和推敲的,所以若是一味阅读流行文化,不太可能获得扎实的、真正能享用一生的知识。

那么教师应当如何帮助学生走出阅读流行文化的误区了?怎样才能使学生的课外阅读逐渐走向高效和有序呢?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做出指导和调控要有针对性,目的性,计划性,这样才会取得预期效果,而不至于无的放矢,放任自流,具体作法如下:

调动学生课外阅读流行文化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流行文化,对课外阅读不感兴趣,或是不太感兴趣的同学,我们应当激起他们阅读的兴趣,或是大张旗鼓地宣传,或是潜移默化地感染,让他们知道课外阅读流行文化,不但不影响学习,而且能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对一些不允许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家长和老师,我们应更多耐心地让他们意识到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让他们了解高考的新走向,从而更有效的支持学生阅读。

帮助中学生进一步明确阅读流行文化的目的。中学生阅读流行文化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而不是单纯的消遣和娱乐,如果仅仅满足于消遣和娱乐的话,那么阅读的水平只能仅仅停留于肤浅和平庸的层面上,不可能有大的收获,更不可能有质的飞跃。 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品味,选择适当的阅读范围和种类。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坏。”流行文化中学生容易接受,但不是流行文化的每种形式都适合学生。

指导学生的阅读方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实收,绝大部分人是没有计划的,只有不足10%的学生有做笔记的习惯,更不必说读书报告了,然流行文化的阅读不像经典名著的阅读那样可以仔细斟酌,慢慢品味,但是无论是对于哪一种阅读对象,一些知识信息较密集的材料,应做适当的摘录;一些体现作者思想内容,表达作者观点的材料,学生读后应写读书报告,写出自己的感想和收获,这样可以锻炼学生分析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f9b631d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4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