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的“欣然规往”应为“欣然亲往”

2023-12-18 11:34:0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桃花源记》的“欣然规往”应为“欣然亲往”》,欢迎阅读!
欣然,桃花源记,应为

《桃花源记》的“欣然规往”应为“欣然亲往”



中华诗词网2004910日有一篇题为《怎样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文章说:“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古人作品,手稿是极少的,一般都是传抄的,宋代以后有刻印,但仍旧有人抄写。抄错了,刻错了,总是难免的。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其中有一句‘闻之,欣然规往’。苏轼抄本和后来的一些刻本都作‘亲往’,只有一个宋刻本作‘规往’。的确,‘亲往’比‘规往’好懂,但下面接着说:‘未果,寻病终。’既然‘亲往’就是去了,怎么又说‘未果’不是自相矛盾吗?看来‘亲’是错字,应该作‘规’‘规往’就是打算去。古人作品中这样的错字是不少的。”这里讲到古书有抄错的情况,是事实,只是列举《桃花源记》“欣然规往”这个具体例子,则不能让人信服。我认为还是应作“欣然亲往”才符合作者原意,“欣然规往”才是古人真正抄写错了的。

我们无须引证其他材料,只要看《桃花源记》文本,仔细推敲,便会发现南阳刘子骥“欣然亲往”才符合作者原意。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武陵渔人偶入桃花源,发现了一个绝妙的境界,经历了一番奇异的遭遇。数日后辞去之时,此中人叮嘱:“不足为外人道也!然而渔人由于凡胎未脱、心驱使,离开桃花源之后,立即跑到武陵郡城太守跟前报告了此事。太守正愁找不到新的开发区,当然很感兴趣,一刻也没耽误,“即遣人随其往”,就是“立即派人跟着渔人到(那里)去”。最终怎样?“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寻找回来时做的标记,没有了,连路都找不到了。显然,渔人离开桃花源后,第一批去寻找的是他和太守府的人,他们确实是亲自去了,只是找不到路才作罢,结局当然是“未果”,即没有结果。由此可推,作为高士的“南阳刘子骥”听说此事之后,也应该是“欣然亲往”,只是同样没有结果即“未果”而已。渔人做过记号的也找不着了,何况他人生地不熟呢?

当时有没有其他人去寻找桃花源?肯定有的。可以想见,渔人偶入桃花源的消息传开后,在社会上肯定是产生过不小影响,掀起过一股寻觅仙境的“热潮”只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个一个写出来。为什么只写到“南阳刘子骥”?就因为他是“高士”,有典型意义,写法上叫以点带面。其实,作者要表达的就是“从此谁也找不到桃花源了”这样的意思。文章最后三句话,是三层意思,层层递进:渔人亲自带着太守府的人去寻找,没有结果;象南阳刘子骥那样的高士也亲自去寻找过,同样没有结果;后来便再无人问津了。反过来,假如“南阳刘子骥”只“规往(计划去)而没有真正去,作者连写的必要都没有,还谈什么结果呢?


前面所引网上文章说:“既然‘亲往’就是去了,怎么又说‘未果’,不是自相矛盾吗?”我们要问:象渔人和太守府的人那样“亲往”了又没有找到,不是“未果”又是什么呢?按照网上文章的说法,凡去了就能找到,就不是“未果”仔细读一读,这是原文要表达的意思吗?实际恐怕正相反。“苏轼抄本和后来的一些刻本都作‘亲往’,只有一个宋刻本作‘规往’”其实,这正说明宋代以前绝大多数都是正确的,正是有了一个作“规往”的宋刻本,才误导了一条只注意句内逻辑而忽视整体内涵的歧路。要知道,苏轼乃是陶渊明古今第一崇拜者,诗陶文一一仿拟,字字句句力求神似,岂会将一关键字眼轻易抄错?

其实,各种材料亦可证明南阳刘子骥“欣然亲往”过湖湘武陵一带寻找桃花源。陶渊明《搜神后记》有一段记载:“南阳刘驎之,字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弓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驎之欲更寻索,不复知处矣。《晋书·隐逸传》亦有相同记载。

衡山还在武陵之南,刘子骥既然去过衡山采药,来武陵当不是偶然。我们再看以下两条记载:

(刘子骥)居于阳岐,在官道之侧,人物往来,莫不投之。驎之躬自供给,士君子颇以劳累,更惮过焉。《晋书·隐逸传》

邓粲,长沙人。少以高洁著名,与南阳刘驎之、南郡刘尚公同志友善,并不应州郡辟命。《晋书·邓粲列传》

这里说刘子骥在阳岐住过很久,而阳岐就在今湖北石首,同湖南紧邻。又说他和长沙人邓粲是朋友,我们再结合他曾多次到衡山采药,那么刘子骥一生的主要活动区域也就比较清楚了。他离开家乡南阳,南下进入湖北、湖南,而武陵就在今湖南北部,介于阳岐、长沙之间。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刘子骥想去寻找武陵的桃花源,是非常自然的事情。由此可见,作者即使虚构“桃花源”理想境界,亦在力求证实其有。

《桃花源记》既是古今中外传诵的名篇,又是传统教科书的必选篇目,其中字句,不知经过了多少名家硕儒的反复咀嚼。本人亦讲授过多次,其中“欣然规往”之“规”一字,总觉未安。过去也常有人提出这一异文问题,近偶见网上又提此事,遂生探究之兴。倘在教学中能够将此异文提出,让学生讨论,说不定能够收到既理清文脉又得到写作上有益启发的双重效果。略述拙见,望方家教正。

梁颂成,男,湖南常德人,湖南文理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方向

为文献学和文艺学。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fb08708bf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3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