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艺术特色:设计的丰富与自然的流露

2022-04-11 17:17:3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十九首》艺术特色:设计的丰富与自然的流露》,欢迎阅读!
古诗十九首,流露,丰富,特色,自然

《古诗十九首》艺术特色:设计的丰富与自然的流露

摘要:《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的巅峰之作,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更是无可替代。我们知道它所达到的艺术成就更是让现代人感到匪夷所思。在前人所做工作的基础上,本文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就这一个方面,做出了系统的整合与细微的阐述。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 物色安排 折腰式 蕴藉 自然

《古诗十九首》好在哪里?我认为可以用孔子的那句文质彬彬来形容,就是说它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结合得恰到好处。”[1](P121)这里我们就的一方面来谈,即《十九首》的艺术特色。前人有一句高度的概括语,那就是陆时雍《古诗镜》说的《十九首》深衷浅貌,短语情长。以浅貌短语传达给了读者一深衷长情的饱满感受,艺术感染力可见一斑。 一、背景设置擅长于物色的安排和运用

其实汉魏之际还没有致力去捕捉形象”[2](P38),这只是对前代文学成就的继承,到《十九首》才把国风楚辞的技术翻新来用,专务附物切情,胡马越鸟、陵柏涧石、江芙泽兰、孤竹女萝,随手寄兴,辄增妩媚。”[3](P130)而这些物象均是作为背景出现的,最多不过是触景生情,它们始终处在情景分离的阶段,因为出现在十九首中的物象既非观赏的对象也非表现的媒介。这种用于布景物色并没有像在盛唐情景交融的诗中所起到的调节节奏和韵律的作用,但却造就了《古诗十九首》情真,味长,气盛的特点。它缺少色彩的喧哗炫耀,然而却富于心灵的幽深淡远。这个方面,我们可以拿出实例来说明,比如,出现在《十九首》诗中的事物多是风、是草,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行行重行行》)、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回车驾言迈》)、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明月皎夜光》),而鲜有雨与花。后者较前者,在给人的感觉上,更具有丰韵,形象也更加饱满。而前者较后者,更着重感情传达的力道。 二、折腰式结构的处理

朱自清先生说:只有分析,才可以得到透彻的了解;散文如此,诗也如此。”[4](P217)有了这引导,我们便可大胆地解剖它的结构,十九首诗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每每写到最后的几句总会有一个较大的转折(实际上这就是用说理来延续抒情的关节点)。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姑且把它称之为折腰式结。《青青河畔草》前六句叠字描人,后四句一转为叙事。张琦说《今日良宴会》,后六语反言之而意甚明。其余《西北有高楼》、《明月皎夜光》自然也是这种选择。

只有一首《东城高且长》显得过分,它在上半部分就有了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这样的折腰式结尾,而后到了下半部分,情整中带,沉吟聊踯躅。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恰恰也是这种方式的结尾。对于困惑,迎刃而解的办法莫过于一斩为二,划为两篇。上、下两部分句意分明毫不连属,如若在本不联贯的地方求联贯,在本无意义的地方找意义。结果是穿凿附会,枉费聪明,徒滋淆惑。”[5](P26) 三、语言上含蓄蕴藉而又不失自然

含蓄蕴藉而又不失自然,这是其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亮点。含蓄蕴藉就是要诗中所表现的完整的意念和感觉蕴藏在若有若无之间,它所给予读者的,是寻绎不尽无穷的余味。”[6](P165)那么它是如何达到这种要求的呢?

成词、典故的被运用。主要来源是《诗经》、《楚辞》。依据隋树森、马茂


元的注释,我们统计了有近二十处引用是出自《诗经》与《楚辞》的。比如说《涉江采芙蓉》全诗都是脱胎于《楚辞》,拿其中的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两句来说,便是化于《楚辞》中的折芳馨兮遗所思

自然还有韵律节奏的调节。对于声律,梁启超在《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中说道:《十九首》虽不讲究声病,然而格律音节,略有定程。大率四句为一解,每一解转一意……其用字平仄相间,按诸王渔洋《古诗声调谱》,殆十有九不可移易。声律与平仄以及骈偶都会在直观的距离上作出调节,《行行重行行》等篇,各有其声其韵,使我们能够在句与句拉开的空白之间产生美妙的回味。

自然不失风致,蕴藉不失简约。《古诗十九首》做到了司空图在《二十四诗·洗炼》中说得空潭泻春,古镜照神 结语

《古诗十九首》虽然在后世模糊了它的作者、时代和诗体,但它并不是寂寞的。首先是自六朝至晚清的拟作,代不乏人,代表人物当推陆机。钟嵘《诗品》:陆机所拟十二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总之,《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它使得我国诗歌史上的两大源流《诗经》、《楚辞》在这里合二为一,同时又为后世树立了衣被百代的新范式。 参考文献

[1]叶嘉莹 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林庚 唐诗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梁启超 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4]朱自清 古诗歌笺释三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余冠英 汉魏六朝诗论丛[C].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 [6]王安忆 小说家的十三堂课[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fb6918f12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0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