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莫言文学作品中的人性观念

2023-02-16 19:23: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莫言文学作品中的人性观念》,欢迎阅读!
莫言,文学作品,人性,观念



论莫言文学作品中的人性观念

人性是动物性、生物性、人之性的统一结合,在莫言的文学作品中,从多个角度多人性进行了揭示,如从食与性揭示出人的动物性,当人存在这两种生理需求时,就会成为动物;又从欺悔及人际关系展示出了人的动物性。在莫言文学品阅读中,注重对人性观念进行剖析,可以更加深入、全面的理解其作品内涵,下面对此进行分析。



标签:莫言;文学作品;人性观念

前言

冯友兰在《新理学》中提出人不仅仅是人,同时也是物、生物、动物的综合体,一般生物、动物所同有的特性,人也有。这一阐述对人性进行了明确的定义,人之所以是,一方面在于其与生物、动物、物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另一方面又在于人与生物、动物、物之间有一定的共性。在莫言的文学作品中,对人性有很深的描述,通过剖析莫言文学作品中的 人性观念,可以对莫言文学品中的内涵有更加深入的感知。



1.莫言文学作品对人动物性的揭示

在莫言的文学作品中,主要是从食、性两个方面对人的动物性进行揭示的。在莫言小说中,人会由于饥饿而变成动物,最显著的就是饥饿会让人出现动物的行为,如在作品《生死疲劳》中,猪场饲养员钻进大缸中舔糖水,而缸里的糖水已经被开会的人喝完了,人们喝水并不是为了解渴,而是为了吃糖,猪场饲养员着急喝缸底的水,但是缸太深,而猪场饲养员的脖子太短,结果就把大缸掀翻到地,钻进缸里去舔糖水,其形态与狗十分相似。又如在《丰乳肥殿》中,炊事员张麻子利用馒头诱奸右派美女乔其莎,乔其莎为了吃到馒头,任由张麻子的肆意行为,如果对这一情境的背景进行深入分析可以知道,乔其莎在当时社会上的政治地位很低,一天只有一两口粮,甚至更少,其生命已经处于命悬一线的状态,而当一个人处于极度饥饿的状态,他只会对食物感兴趣,也就说饥饿首先会将人饿死,只留下垂死挣扎的动物。面对饥饿,人与动物并没有明显的差别,法律、道德已经无法对他们起到约束作用,所有大规模的饥饿会对社会安定带来极大破坏,并且还会促使社会从文明状态进入野蛮状态。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多次的大型饥荒,上世纪60年代发生的大饥饿至今还有很大一部分过来人会感觉肠胃疼痛。莫言在文学作品中通过对饥饿的描写,希望通过惨痛的经历来唤醒集体记忆,让读者可以充分意识到粮食的重要性。



2.莫言文学对人的生物性揭示

在莫言的文学作品中,对人的生物性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1)人的欺悔是相互的,在莫言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内容都是对人的欺




悔,其存在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这种欺悔具有双向特性,其不仅涉及到以大欺小、倚强凌弱、以官欺民,也有以女欺男、以民欺官、以小欺大,如少年罗小通故意将手冻伤、故意喝冷水弄的肚子疼,让母亲心疼,从而折磨母亲。生物都是以个体形式存在的,在趋利避害的竞争下,必然会引起个体间的相互欺凌莫言在小说中对人的欺悔相互性进行描写,就是生物为了生存相互竞争的表现。同时莫言还将我们从以往的男欺女、强凌弱、官压民观念中解放出来,对诸如大庭广众下,大人对哭闹的孩子束手无策,街边商贩遇到执法现象就大喊城管打人,钉子户阻断了一条条新建大道等社会现象,有的新阐述。



2)人的欺悔是生物本能,在莫言文学作品中,人的欺悔由于缺乏法律的制裁与道德约束,欺凌者十分聪明,而欺悔行为也非常有成效,在欺悔之后,人们并没有对自身的行为反思、反悔,莫言通过这样的文学表现来进一步揭示趋利避害的生物本能。



3)人际关系是利己的,在莫言小说中对人际关系的描写都是先己后人,从阶级观点看,这种人际关系时剥削阶级的突出特征,但是从人性角度看,利己是人所有行为的原始动力。列宁曾经提出,伟大的革命应该依据个人利益,这样才能将千百万人引导到共产主义中。我国实施的土地承包到户政策就是顺应先己后人的社会需求,充分调动了个体及家庭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了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3.莫言对人的物性揭示

莫言在文学作品中,是通过对人的身体破坏来实现对物性描写的。如在《红高粱家族》中,写到四十六年后被闪电劈开千人坟的情景,强调了人的物性座埋葬了国民党人、共产党员、日本军人、普通百姓的千人坟,被闪电劈开坟顶,那些骷髅重见天日,他们谁是共产党员、谁是国民党、谁是日本兵、谁是普通百姓,只怕没人可以分辨清莫言的这些描述告诉读者,不管是什么人,他们都有老鼠能啃食的血肉和啃不动的骨头这种物性。莫言在文学作品中通过对人的物性进行描写,让我们可以意识到,人不管是高低贵贱、男女老少,都具有相同的血肉之躯,都会生老病死,富贵者与贫贱者的血肉、器官都是相同的,通过这样的描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淡化读者的等级观念。人的物性在占有一定时间、空间才可以生存,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被侵略的国家、民族的人民失去生存空间的痛苦,同时帮助读者理解为什么人人都向往有大的房子,大的活动空间,解到小巨人姚明驾驶一般人设计的汽车时,会感觉十分别扭。莫言通过对人物性破坏的展示,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的感受到人性中的无情的一面,在面对自己、亲人的物性破坏不至于五内俱裂。同时莫言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物性的描写也告诉我们,人体美虽然是最高境界的自然美,到那时其受到破坏时,又会成为最丑陋肮脏的存在,通过艺术手段在写人时,不能只写外在美,而回避内在丑陋,也不能只写内在丑陋而忽视外形美好。



总结

综上所述,在莫言的文学作品中,对人性描述可谓入木三分,十分形象,通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234246dbd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3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