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和《钱塘湖春行》

2022-10-12 19:10: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春望》和《钱塘湖春行》》,欢迎阅读!
钱塘湖春行,春望



春望

整体把握: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州(今陕西富县)。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司马光在《温公续诗话》里曾写道:‘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答案:1、望,忧国伤时 思家念亲 2、眷念 北方官军消息。3、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4、花也因感伤时事而落泪,鸟也因痛恨离别而惊啼。用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5、这两句诗写出了安史之乱时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书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

三、1、诗中的“草木深”表面是写春天来临,草木繁茂,实际是写都城沦陷,草盛人稀,荒凉萧条的社会现状。

2、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感时忧国、思亲念家的情感。

3、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明无人矣!”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据史载,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初期,自京畿、坊至于岐、陇都曾遭到叛军的侵扰,百姓惨遭杀戮。诗人家在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半年后,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杜甫陷贼中八个月,大约写了二十来首诗,论深沉含蓄,当以此诗为最,句句都有言外之意,很值得品味。

习题一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可作两种解释:⑴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⑵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一种解释?理由是什么?(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设题目的是使学生进入诗中境界。应当注意的是,诗可以有多种解读,但须言之成理;教师可以谈谈自己的见解,但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见解。 1 战乱之中,家属难得,对远方家人惦念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 用花鸟的反意来写诗人心绪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 用移情法表达含蓄丰富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 国都陷落,山河破碎令人感到满目惨然触目惊心: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5 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远望所见的句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6 刻画一个忧国思家,爱国者的句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 通过细节描写展示诗人内心世界的句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原指古代边境地区设置烽火台,发现敌情,常烧柴禾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_______________

9“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景象?答:__8·战争9·残破凄凉) 二、以下五题为中考指南原题: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后四句由前面的景写到自己的情,又描写到自己的形,抒发了诗人( )的情怀。 2、颈联既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 )之情,也包含了对( )的关心。 3、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4、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句诗。

5、你是如何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句诗的? 描写破败的春城,草木蔓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感时忧国,思家念亲,借景抒情,深沉真挚。

4、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5、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钱塘湖春行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823)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中间两联是分写。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给,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一、1 本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喜爱钱塘湖春天的美景的感情。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词语是爱(最爱) 2 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3、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起,到“白沙堤”终。以“春” 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最爱”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4、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

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5、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

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 二、1、这首诗描绘了钱塘湖畔旖旎的( (填时间)风光,诗中能突出表达诗人情感的一个词是“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如何表现初春的特点的?诗具体分析。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早春。最爱。2这两句是写莺和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争着飞到向阳的枝头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几处”“谁家”“早”“新”突出了初春季节生机勃勃、充满生机的特点。3、对钱塘湖初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426e542b7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7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