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茅盾)笔记

2022-04-28 17:36: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茅盾)笔记》,欢迎阅读!
茅盾,文学史,中国,笔记,现代





一、概述

茅盾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五四时期,茅盾大力提倡“文学为人生”的艺术 主张。茅盾认为新文学不仅要“表现人生”,还须“指导人生”,不仅要以人道主义精神揭示出社会和人生的病苦,还须指出未来的希望,来激励人心,唤醒民众而给他们力量。

1929年著长篇小说《虹》,作品把知识青年寻求新的生活道路放在较为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递进描写,深刻地描摹了一代知识分子从五四到五卅时期如何冲破牢笼,走上与人民大众携手战斗的艰难心灵历程。小说的女主人公是梅女士。

1930年,茅盾开始创作两部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中篇小说:《路》《三人行》 1932年到1937年是茅盾创作的鼎盛时期,长篇小说《子夜》的问世,奠定了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这一时期的其他作品还有: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和《林家铺子》等。

1938年茅盾以卢沟桥事变为背景创作了《第一阶段的故事》,同时还著有散文集《炮火的洗礼》

1939年到1944年茅盾创作了长篇小说《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篇小说《走上岗位》,短篇小说集《委屈》《耶稣之死》,散文集《见闻杂记》《时间的记录》《劫后拾遗》《归途杂拾》等。

《腐蚀》旨在暴露国民党法西斯的特务统治的黑暗,被人称作“是一部用血写成的特务反动分子的罪行记录”小说采用了心理分析的方法,形成了有别于茅盾其他作品的心理现实主义特色,形式(日记体)与内容的有机结合,是这部小说成为茅盾40年代创作的高峰,

《霜叶红似二月花》以辛亥革命到五四前夕江南一个小县城为背景的小说,它揭示了当时社会错综复杂的阶级和人际关系,歌颂了呼唤民主和要求个性解放的五四启蒙思潮,这部作品,更多的采用了民族的形成和风格。

建国后,茅盾停止了文学创作,主要从事文学评论的撰写工作。 二、《蚀》

《蚀》诗集茅盾的小说处女作。它是由三个系列的中篇所组成的:《幻灭》

1




《动摇》《追求》。整个作品以大革命前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为题材,深刻揭示了革命阵营中林林总总的矛盾和在动荡斗争中的阶级分化。表现了现代青年在革命壮潮中所经过的三个时期:1、革命前期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2、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3、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做最后之追求。

《幻灭》中,茅盾着力描写了一位抱着美好幻想参加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的悲剧。从小说主人公静女士的生活过程中,我们看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踏入革命道路前后的思想境界,他们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投身大革命,在革命动荡中必然就会表现出个人主义的悲观幻灭心态。革命给予他们更多的是思想的考验和肉体的磨练,而非罗曼蒂克式的理想的胜利呈现。

《动摇》反映的是1927年春夏之交,武汉政府蜕变之前,湖北一个小县城里的风波。主人公方罗兰是革命队伍中思想极不稳定的知识分子典型代表。这部小说展示了大时代风起云涌浪潮中的各色人等的行状作了非常概况的表现。在这错综复杂的人物矛盾中,暗示着革命的必然趋向。

《追求》是描写在大革命失败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各自的追求中所遭受的不同悲剧命运。主要人物张曼青(主张教育救国)、王仲昭(半步主义的典型人物)、史遁(怀疑主义、失败主义的典型)、章秋柳(女性形象)

《蚀》是一个狂乱的混合物,是作者在极端苦闷的境况下写就的,其那种逼真的客观表现人物形象的主旨和那种不可抑制的奔突情感的倾泻,形成了这部小说主题指向的不确定性。

《蚀》的政治和历史意义是:它给我们留下了一块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革命征途中心灵历程的活化石,而作为其文学美学意义:它给我们提供了一次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与现代主义艺术技巧想融合的尝试范例。 三、《子夜》

《子夜》的出版标志着茅盾创作的一个高峰,也显示了左翼文学的伟大实绩,是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扛鼎之作。

作品主人公吴荪甫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他有被压迫的一面,也有压迫者的一面。其性格上充分显示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一方面是对帝国主义及买办资产阶级、

2




封建主义的不满。另一方面又对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力量极端恐惧与仇视,一方面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制度与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满,另一方面又依靠反动势力镇压工人农民运动。 四、短篇小说和散文

茅盾的短篇小说也有卓越的成就,《野蔷薇》集和《宿莽》集是他短篇小说的早期作品,《林家铺子》和农村三部曲等则是标志着他的短篇小说的成熟期的到来。

《林家铺子》叙述的是“一 二八”前后江南某小镇林家杂货小店倒闭过程的故事。他是当时中国社会一个缩影,深刻揭露和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趁民族危难之时,大肆掠夺、敲诈和欺压小商人以及穷苦贫民的罪行,从而挖掘了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中下层百姓的悲惨命运之根源。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深刻反映了中国农村阶级矛盾日益深化,农民迅速破产的悲惨命运以及他们定会走上反抗道路的历史必然。

茅盾的散文代表作,是《风景谈》和《白杨礼赞》《风景谈》是一幅充满着勃勃生机的生活图画,它反映出延安人民革命生活的风貌,讴歌了革命战士博大的胸怀。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434c091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f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