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学科培养深度思维的实践与思考

2022-04-15 12:22: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道德与法治学科培养深度思维的实践与思考》,欢迎阅读!
法治,学科,深度,思维,道德

道德与法治学科培养深度思维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深度思维是深度学习的重要特征。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教学中,注重通过以案说法和问题导向两种方式的结合,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提高学生法治学习的深度。 【关键词】深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1-050-01

深度学习是当前教育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和新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形成新的认知体系,继而能够迁移运用到新的真实复杂的情境中,最终做出有效决策、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深度思维是深度学习的重要特征。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是初中学段的法治教育专册教材。该册教材以宪法教育为主要内容,是弘扬宪法精神、加强中小学法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初步具备法治思维,是该册教材的教学目标之一。法治思维,是一种理性的、深度的思维方式,就是在体认法治观念和法治价值的基础上,运用法治原则、理念和要求,对具体社会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和判断,形成解决问题的决策和行为。法治思维要求思维主体崇尚法治、尊重法律,自觉将法律付诸于实践,善于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是否具有法治思维,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的成效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对八年级学生进行宪法教育,应着力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帮助他们确立依法办事、用法维权的意识。鉴于上述认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以案说法,培养辩证思维。

对于一般人而言,法律知识因其深厚、术语考究而晦涩难懂。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囿于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他们接触的法律知识不多。囿于心智年龄和身心发展规律,他们对宪法的严谨性、规范性、逻辑性、实用性也体会不深。面对抽象且逻辑严谨的宪法条文,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厌学态度,更容易在自我意识的主导下歪曲理解宪法内容,形成不正确的思想观念。为帮助学生加深对宪法核心知识的理解和领悟,教师要有意识地围绕核心知识,借助一定案例创设教学情境,把知识还原到学生某种生活场景中,在知识情景化的过程中使知识变得形象、生动、立体,容易被学生直观感受,从而激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参与热情,在以案说法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法律条文,对宪法文本入脑、入心。

例如,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释: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六项政治自由、监督权。这三个方面的学习内容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难以接受并理解。在教学中,笔者以一起村委会换届贿选案为背景,以文字加漫画的方式呈现案例,通过对案例的详细分析和层层剖析,逐步澄清学生对公民有没有政治权利?公民享有哪些政治权利宪法为什么要赋予公民政治权利等问题的认识,达成政治权利和自由这一法律知识的真正领悟。

以案说法的形式,搭建知识与思维之间的桥梁,找到知识形成的生长点、发展的联结点,推动思维的辩证发展,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个性到共性的飞跃, 更有助于养成学生科学思维态度。

2.问题导向,鼓励批判思维。

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是围绕问题展开的。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引擎。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促进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师在以案说法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创设具有挑战性的真实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或认知冲突,在思维的碰撞中凸显思维张力,主动消解疑惑、构建新的认知体系,在探究、体验、对话中培养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的高阶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理解性学习。

如:在教学依法行使权利时,笔者以高音炮PK广场舞案例为背景,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第一问:该小区的居民们为什么对广场舞如此反感甚至愤怒?你和你的家人对你们小区的广场舞是什么态度?第二问:你赞同该小区居民用高音炮对抗广场舞的行为吗?请说明


你的理由。第三问:你能想到哪些合情合理合法的办法来解决这一矛盾,让小区居民们与广场舞大军和谐相处?以广场舞话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借助对比方式发现问题,确立行使权利要有界限的观点,引出教材依法行使权利的议题。通过对第二问的思考,对生活中以暴制暴忍气吞声的维权方式进行深入分析、认真推敲,透过现象认清事物的本质,继而树立依法维权的意识,在行使权利过程中提高法治判断、选择和行为能力。通过对第三问的探究,引导学生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多角度思考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依法维权的正确途径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程序意识、发散思维、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对上述三个问题的层层剖析,发挥问题的导向功能,帮助学生从为什么是什么如何做三个维度对教材议题依法行使权利形成全面的认识,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公共参与意识和能力,凸显出法治教育在生活实践中的价值和意义。

借助以案说法和问题导向两种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引导学生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提升学生法治学习的获得感、成就感,是核心素养时代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推进的目标指向,也是道德与法治教师实现教学方式变革的必然举措,更是道德与法治教学培育学生法治意识、科学精神、公共参与、政治认同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应有之义。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5fb508a81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5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