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

2022-05-08 05:34: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向死而生》,欢迎阅读!
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

最早听到这个词,是一位领导分享到朋友圈的文章,内容已记不清,但题目印在心中。最近又听到罗辑思维的讲解,感慨颇深。 罗辑思维论述了人们对于死亡的态度(用古埃及的建筑多为死后着想例证)。论述了面对死亡的生活态度(即向死而生),很有道理,人只有知道自己的脆弱,知道自己终将死去,才应该珍惜现在所有的一切,才应该将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尽快付诸于行动,以免留憾。最后,罗辑思维用纳粹党徒等案例讲述了人们在濒临死亡时候的灵光一现,诠释“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也让我想起金圣叹在临死前讲给二子的话:“以水煮毛豆,用醋蘸之,当有美蟹之味。”虽为民间传说,亦可见其态度。 由人及己,设问自答,面对死亡,当做何观? 惧怕死亡吗?影视作品中,往往用死亡来威胁人们,也往往得逞,为什么?因为对生世的留恋还是对死亡的惧怕?抑或两者兼之?我觉得应该是两者兼得。生世美好,还有很多未曾经历,所以留恋;从未有人论证过死亡后的状态,即是未知,对未知的恐惧让人们惧怕死亡。对于前者,契合本日志的题目,应该向死而生,应该珍惜每一天;对于后者,倒也大可不必。死后的世界如何,无人可知,所以各个宗教各个民族都进行了自己的诠释,地狱、阴曹地府、中阴光明界等等。也有人对死亡进行的三次定义,即第一次是生命机能的消失,第二次是社会关系的断裂,第三次是世上再无此姓名相连,就


这个意义讲,大部分人寿命在100多年,而有人则长生不老。我们都是凡人,所以早晚会彻底死亡, 这是必然的状态,所以何须畏惧,面对威胁,面对危险,权衡而已。

不惧死,何畏生,面对生活,但求心安,向卢梭所写那样,问心无愧!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81bac487c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2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