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

2023-01-01 15:05: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向死而生》,欢迎阅读!
向死而生

一日,孔子的学生季路向他请教关于死的问题,孔子板着脸说了一句,未知生,焉知死?” 不难感到,孔子说话时的责备和质疑的口气。他主张人应该致力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这无可厚非。但是,他却将死生看成了简单而绝对的对立关系,认为对死的思考毫无意义。 事实真是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在这两个命题的关系上,圣人孔子颠倒了是非,错了个彻头彻尾。

死生之关系远非孔子所想。死不会仅仅是生的一个对立面。

如果你问小学生,生的反义词是死吗?他们的回答肯定异口同声。关于这个问题,曾有明确答案,可是现在却越想越迷惑,因为渐渐发现它未必就如此简单。 何为生?有两种理解:其一,生命存在的这种状态,等于“活着”;其二,生命存在的过程,即“人生的整个过程”。而死呢?它仅仅是生命消失这一种状态,其形态是一个点。而我们要讲的是生的后一层含义——人生的整个过程,其形态是一条线段。点怎能与线段成对立关系呢?换句话说,死与生怎么会是对立关系呢?记得上中学时曾在乐谱上看到一个十分有意思的现象:乐谱的末尾并非空白,而是赫然印着一个休止符。显然,它是整个乐谱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去掉它,乐谱将不再完整。类比到人生呢?死不正是那休止符?是生之一部分?不正是有了死,生才得以完整?没错的,是死成就了生之完满。拿音乐来说,一首完整的曲子由许多独立音符连接而成,而一个音符的演奏在没有结束——死——之前永远是不完整的。正是每个音符的“死”成就了它们的“生”,也成就了整首曲子的“生”,使之呈现出华美动人的效果。

那么,对死之思考到底有无意义?

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每个人正是看到了生之短暂,才会更加努力活出精彩,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正在于此,价值和意义本身便包含一种实现,其寻求往往离不开目标的设置和对结果的考察。譬如说工人制定工作计划,并按期完成,我们可以说他的工作是有价值和意义的。

可是人生不一样,死是其唯一的必然的结局。它意味着消失,证明着虚无和荒诞,印证着人生的悲剧性,昭示着一切价值和意义最终都将走向崩溃,破碎和消失。有的人事业成功,家庭幸福,可他却常常感叹:人总不免一死,我的一切努力终是徒劳啊。既然这样,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啊。这些人不免悲观和糊涂。他们在死的参考下看到虚无和荒诞,但却未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找寻生的意义。

找寻,是的。很多时候,意义本不存在,相反,它来自人的寻求和赋予。尼采说对了,“人生本无意义,所谓的意义只不过是人类为了生存下去而给自己编造的谎言”这不是悲观,而是现实。好的,去寻求吧,问题是到哪寻求?也不无去处的,人生给了我们“过程”“结果”两个去处。到“结果”那儿去找吗?刚才说过了,那只有空旷和虚无。如此,我们便只剩下“过程”

是的,只有过程!人生的意义在于过程,而绝非结果。所以,为了和这虚无与荒诞进行抗衡和对峙,我们需要明白:过程即目的。应将一切欲望引向过程。如此,无论结果如何,我们的期望便都不会落空。

安妮宝贝在其《清醒纪》中说:“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其实是他们面对死亡的态度。他们如何面对死亡的命题,决定了他们会如何选择对待生命的方式。

没错的,死应是我们首先面对并澄清的命题,它将从根本上决定我们的生之态度、方向甚至意义。

也正因为如此,它容不得忽略和逃避。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d12d2ce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7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