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历法与皇历

2022-05-25 14:56: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代的历法与皇历》,欢迎阅读!
皇历,历法,古代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古代的历法与皇历

作者:朱筱新

来源:《百科知识》2013年第01

中国古代社会主要流行的以正月为岁首的传统历法始于夏朝,故称夏历;又因历法为指导农业生产的适时耕作提供可靠的依据,还称农历;还因历法是以月象的盈亏确定月的长度,再以12个月定为一年,月为阴,故又称阴历。不过,中国的传统历法既重视月相的盈亏变化,也兼顾太阳位置和寒暑节气的变化,实际为阴阳合历

我国的历法在商代就已经比较完备了。古人很早就观察到历月的实际长度为29天半,即存在着近半天的误差,所以便将月份分为大、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商朝就已设置大、小月,如两个大月相连,则称为频大月。同时古人还观察到,12个月为一年的实际长度与实岁(即近代天文学回归年)相比,平均要短近11(中国传统历法的实际年平均长度为353354日,较回归年平均少1021小时),古人将这个差数称之为。为了能将这个差数补上,以使历年与实岁更加接近,便采取每隔数年再增加一个月的办法,即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因增加的这个月是基于差数(即)的累积,故称为闰月。商王武丁时期曾采用年终置闰的方法,即在12个月后增加闰月,称十三月。商王祖甲时期又改以年中置闰,即在年中的某个月后再增加一个月。后代的闰月则加在本月之后,称作×。有闰月的年称为闰年,没有闰月的年称为平年 由于中国传统历法必须与自然界一年四季的更替相对应,以便准确预报和反映四季气候的变化,为农业生产提供准确的时间参考和指导,所以自历法问世后,古人便不断地修订历法。中国的传统历法就是在不断修订中,逐渐缩小历年与实岁的误差,从而在世界历法史上居于领先的地位。

春秋后期修订的四分历,其历年平均长度为365.25日,历月平均长度为29.5308日(近代天文学观测的历月平均长度为29.5306日),并采用每19年为一周期,其间设置7个闰年的置闰方法。四分历在当时的世界天文历法中居于领先地位,其历年长度仅比回归年11分钟。500年后,欧洲制订的儒略历(亦称西历旧历)其历年长度才达到这个水平。 节气作为历法的补充,在春秋后期修订四分历时也已出现,到战国时期就有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节气的设置是古人依据地心说的原理,将太阳一年中运行的路线设想成一个封闭的圆圈,称为黄道(亦称天体赤道)。再将黄道分作24等分,每一等分为一个节气,平均间隔14天左右,从而确立了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节气是依据太阳的运行轨道确定的,更能反映季节和气候的更替、变化,它与历法相配合,能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因此也成为中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9dac9bd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f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