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训诂札记

2022-05-06 05:38: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翡翠训诂札记》,欢迎阅读!
训诂,札记,翡翠

“翡翠”训诂札记



在当下,提起“翡翠”毫无疑问会和珠宝联系在一起。然而稍有收藏常识的人便知道,作为珠宝的翡翠使用时间并不长,而自春秋战国时期至翡翠传入中国,“翡翠”“翠”的名称一直出现在古籍中。对于这一概念的解释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吸引了许多宝石学家、矿物质学家、考古学家的关注,始终不能得到一致的结论。这不仅与训诂学有关,更可以改写是翡翠在中国的发现史。同时现代珠宝中的翡翠最早的使用年代虽有记载,但大多为传说缺乏证据;另外术语的定义不统一,都为研究带来了困难。本文将选取不同时代的文献记录对“翡翠”一词的演变做一梳理论证。

早在春秋时期,便有对翡翠的文字记载,师旷《禽经》写道“背有彩羽曰翡翠”,晋代张华为此作注翡翠“状如交鸟青鸟, 而色正碧, 鲜缛可爱, 饮啄于澄澜洄渊之侧, 尤惜其羽, 日濯于水中, 今王公之家以为妇人首饰, 其羽值千金。”这至少说明了三点:一最早的翡翠是来形容一种羽毛艳丽的鸟,二可以用来做装饰品,三羽毛的装饰成为了一种奢侈品。战国《淮南子·人间训》记载: “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同样指的是鸟的羽毛,与之并列的也是取自动物身体上的装饰品。战国《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 为木兰之柜, 熏桂椒之椟, 缀以珠, 饰以玫瑰, 辑以翠羽„„”著名的故事“买椟还珠”引出了另外一门工艺:点翠,即用翠羽作为一种装饰,反映了人们对翡翠华丽羽毛的珍视与喜爱。这一工艺在宋代成为“铺翠”并设有“铺



翠作”

汉代班固《西都赋》写道:“翡翠火齐,含耀流英, 珊瑚碧树, 周阿而生。 张衡的《西京赋》“翡翠火齐, 络以美玉, 流悬黎之夜光, 缀随珠以为烛。”与两位作者同时期的许慎所作的《说文解字》提到:“翡, 赤羽雀也, 出郁林。翠, 青羽雀也, 出郁林。”证明了这一时期的翡翠任然为翠羽。南朝徐陵《玉台新咏·序》云:“琉璃砚匣, 终日随身,翡翠笔床, 无时离手。”成为了证明翡



翠作为玉石被开发的重要史料,章鸿钊先生的《石雅》给出的理由是“笔床”必以石类为之。此问题,学者王云春指出应翻译为翡翠笔做的笔床,引证《艺文类聚》卷五十八·杂文部四的记载:“传子曰: 汉末, 一笔之押, 雕以黄金, 饰以和璧, 缀以随珠, 发以翡翠, 此笔非文犀之植, 必象齿之管, 丰狐之柱, 秋兔之翰, 用之者必被朱绣之衣, 践雕玉之履矣。”证明翡翠笔的存在。对此,张仁山先生从《山堂肆考》中找到了有两字之差的版本:押—匣,发—文。也就意味着文段中提到的是两件物品: 一是笔匣( 汉末一笔之匣, 雕以黄金, 饰以和璧, 缀以随珠, 文以翡翠) , 一是毛笔(



笔非文犀之植, 必象齿之管, 丰狐之柱, 秋兔之翰)证明了用翠羽装饰笔床,而没有翡翠笔一说。我认为张仁山先生的观点是有道理的,同时笔床作为文玩杂项中的一个置放毛笔的摆设(类似于今天的文具盒),对材料并没有要求。当然《石雅》中认为翡翠为玉石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同期的很多注释都混淆了同样名贵的珠宝翡翠和翠羽概念。

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中出现了大量提及“翡翠”的诗句,透过这些诗句能够发现翡翠已经有了引申义即:如翡翠一样的颜色。戴叔伦《相思曲》: “恨满牙床翡翠衾”卢照邻《长安古意》:“翠屠苏鹦鹉杯”这里解释为翠羽或玉石都是不可能成立的,翠色就很恰当。此外“翡翠”一词还有翠色引申到翠竹,如白居易《题卢秘书夏日新栽竹二十韵》: “拂肩摇翡翠”南朝梁刘孝威《垂钓篇》“金辖茱萸网 银钩翡翠竿”显然,翡翠在这里已成为竹竿的代称。

结合上述讨论,我认为宋代以前所提到的“翡翠”都没有离开翠羽的意义,而到了宋代,学界的争议更大,主要是宋代以后的“翡翠”是不是今天的缅甸玉。欧阳修在《归田录》中的一段记载成为人们判断珠宝翡翠存在的证据:“余家有一玉罂, 形制甚古而精巧, 始得之, 梅圣俞以为碧玉。在颖州时, 尝以示僚属, 坐有兵马钤辖邓保吉者, 真宗朝老内臣也。识之曰, 此宝器也, 谓之翡翠。云禁中宝物皆藏宜圣库库中有翡翠盏一只, 所以识也。其后予偶以金环于罂腹信手磨之, 金屑纷纷而落, 砚中磨墨, 始知翡翠能屑金也。”同时南宋杜绾《云林石谱》、《宋史》中都出现了一种被命名为翡翠的石。章鸿钊先生的《石雅》认为:“据此则翡翠一物, 自唐及宋, 泯没已久。宋时


民间或未尝有, 即有亦未尝识之, 故梅圣俞犹以为碧玉。使非有邓保吉其人者, 且将以鸟名终矣焉。《词源》在 解释翡翠的解释中也引导读者参阅《云林石谱》中于阗石。殷志强得到“碧玉与翠玉



外表色泽相近,古人常通称之”的结论,至少提出了一种假设此时的翡翠可能是石料,但不一定是珠宝翡翠。但显然,色泽接近不能证明就是碧玉,况且翡翠颜色丰富,石质坚硬与碧玉在色泽上可以明显区分。但《云林石谱》中“一品„„,谓之金星石;一品„„,谓之翡翠”的说法则说明翡翠和金星石是于阗石不同的品级。张仁山先生通过翔实的史料和充分的推理提出了重要的观点:一种用于珠宝的石头被命名为“翡翠”,这种石头在今天被叫做“青金”(Lapis Lazuli)。这解释了分别从石料出产地、形状、品类等方面证明了这一时期的珠宝“翡翠”并不存在。



元代并未找到关于翡翠的记载。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学家徐霞客在公元16381639年(崇祯十一年到十二年)记录了游历云南的情况。《徐霞客游记》的记载为现代珠宝翡翠的发现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一下两处提到了他目睹过的翡翠(翠生石):其一, “观永昌贾人宝石,琥珀及翠生石诸物,亦无佳者。”(永昌即今保山市); 其二,“潘生送翠生石二块”,“欲碾翠生石印池、杯子„„碾玉者来,以翠生石畀之。二印池、二杯子,碾价一两五钱,盖工作之费逾于价矣,



以石重不便于作,故强就之。”徐霞客所到之处,正是云南腾冲一带,也就是翡翠的出产地。另外徐霞客还提到加工翠生石的价钱超过了毛料的价钱,这说明了与具备玉文化传统的汉人不同,时此地人并不把翡翠当做宝物,但已有了翡翠加工的作坊。从文物出土的情况上看,马罗刚、蔡汉伦曾提到1996, 在城东南郊中绮罗村的一片竹林里, 出土了十个翡翠头饰佛像”根据同时出



土的碎瓷片可以初步鉴定为明中期,但佛像规模与雕刻水准都可表明是早期玉雕的特征同时指出“明朝万历皇帝的陵墓——定陵的发掘,并没有发现翡翠的制成品。”另外,在《翡翠溯源》一文中提到的翡翠手镯为马罗刚先生收藏,经刘伯达先生进行的无损伤性科学实验检测推断为明万历中期之



清宫档案中,翡翠之名始见于乾隆三十六年三月二十七日《杂录档》,并根据清宫《贡党》的记载得知翡翠进入宫廷最晚的记载不晚于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记录了乾隆晚期到嘉庆初年翡翠价格在民间上扬的情况。从产地和突涨的市场行情看,应属云南翡翠无误。

翡翠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含义,综合学者在不同阶段的研究来看:宋以前的翡翠应为翠羽以及由翠羽引申而来的翠竹和翠色;宋以后翡翠的应为一种石料,但不是缅甸硬玉翡翠;约至明中后期硬玉翡翠在民间出现,但具体出现年代仍需出土实物考证;至清代翡翠的含义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都已与现代珠宝“翡翠”一致。 注释:

①、③张仁山:《翡翠辨》,《珠宝科技》。2003年第3期。

②王春云:《“点翠”“珠翠”与“翠玉”中国古籍中几个“翡翠”概念的重新诠释》,《超硬材料与宝石》。2002年第四期。

④殷志强:《翡翠》,艺术图书公司,第2426页。 ⑤、⑧刘伯达:《勐拱翡翠流传沿革考》

⑥徐霞客:《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下册第93页、第1018页。 7马罗刚、蔡汉伦:《翡翠溯源》,《云南地质》。1998年第17卷第34期。

参考文献:

[1]顾海音:《中国历代文房用具》,浙江摄影出版社。

[2]王春云:《有关翡翠输入中国传说的考证与科学性分析》,《超硬材料与宝石》,2003年第2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aa5ea20cfc789eb172dc8b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