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中的“天”

2023-02-15 12:00:4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文化中的“天”》,欢迎阅读!
中国,文化

成语和历史典故中的文化意蕴

摘要:汉语中“天”字的使用频率极高,其语义也很多。成语以其简练的格式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广泛运用于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本文以带“天”字的成语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成语中“天”的语义,进而探讨语义背后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天 成语 典故 文化

汉语中“天”字的语义一分丰富,在日常交际中使用的频率极高。提及中国古典哲学‘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在中国古代的所有信仰中,可以认为天地是最神圣的”图,提及中国史学,会想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提及中国医学“可以认为中医学是以‘天人合一’为理论核心”圈。可见,“天”的语义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文、史、哲等领域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同时在政治范畴层面,儒家提出“天人感应”“天子以德配天”君权神授,君王的权力来源于上天的授予,君王当有德才可王天下,民众的生活,对君王的评论评价都是上天对君王的启示。

李学勤主编的《字源》对“天”字有详细的解释:“象形字。本像人形,突出头部,以示人之顶颠。《说文》:‘天,颠也。’即其本义。”因此,“天”的本义为“头,头顶”,但是这一语义在现代生活中已经很少使用。成语是语言的活化石,随着历史的变迁,它仍能承载最古老的信息,向人们传达语义的本相。前文提到的关于“天”字的第一类成语“刑天争神”中“天”字用的就是其本义。一个简单的四字成语,不仅承载了古老的神话故事,而且含蓄地保留了“天”的本义。

成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根据成语中“天”的语义分析情况,可以注意到语义背后蕴藏的文化观念,并且可以由此探索“天”字成语的来源。下面便探讨论述有关于“天”的成语背后的文化观念。

第一,天人感应说。如“天怒人怨”等等成语,天人感应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古代认为“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是合一的。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孔子作《春秋》言灾异述天道,到西汉时董仲舒据《公羊传》集天道灾异说之大成。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西汉董仲舒“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董仲舒继承了《公羊传》中的灾异说。他应汉武帝之对策云:“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及至后世,淫佚衰微,不能统理群生,诸侯背畔,残贼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上下不和,则阴阳缪盭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董仲舒借时学(阴阳五行学)发挥或者说发展《春秋》天人感应思想,其说固然奇伟怪谲,难以思议,但决非无中生有,而是本于《春秋》穷天人之变的精神。 第二,天道观。即关于世界本原的根本观点。因其围绕着对天以及天人关系的不同理解而展开论辩,故称天道观。先秦各派哲学都依自己的天道观立论。是商代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天道"的字面含义是天的运动变化规律。世界必有其规则,是为天道。所谓天道,即万物的规则、万物的道理,一切事物皆有一定的规则。如天公地道、天道无亲古人认为有主宰万事万物、创造管理世问人事的“天神”肯定了“天”是有意志的,可以制定“天理”人们应该顺应“天道”。天道观念源于原始社会。当时人们对自然界认识不足,总认为有一种超人的力量在支配着自然界,支配着人类。这超人的力量便是天。天是至高无上的神。商人迷信,凡事占卜,就是天道观的反映。随着奴隶制国家的形成,出现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产生了国王。反映在人们的意识上。便是在天道观的基础上产生了“帝”“上帝”的观念。“帝”和“上帝”是和天具有同样权威的人格神,是万物的主宰。人世间的一切都要遵照上


帝的意志,而代表上帝的便是国王。他是上帝的子孙,是“受命于天”“替天行道”。假借天神的意志,赋予国王无上的权利,以行使统治权。人民必须老老实实地接受统治,这就是商代的统治思想,即所谓天道观。

第三,宿命论。听天由命、乐天知命、天命有归等成语反映了我国上古时期的天命论、宿命论,认为人的命运由天神所主宰,天神有威力、有恩泽,可以护庇人也可以惩罚人,人应该听从“天意”的安排,顺从“天命”的摆布。乐天知命,旧谓乐从天道的安排,安守命运的分限。现大多引申为安于现状,乐守本分。此外乐天有知道宇宙的法则,合于自然的意;知命有知道生命的道理,生命的真谛,乃至生命的价值的意思。知道了宇宙的法则与生命的含义,自然没有什么可忧虑的了。可见乐天知命是一种大修养、大境界,不可一味当做悲观地顺从命运安排。中国古老文化对于人生最高修养的原则就可以浓缩为乐天知命的精髓。

第四,君权神授论。“挟天子以令诸侯”,出自于《后汉书·袁绍传》“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挟:挟制;天子:古以君权为神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诸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并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据《三国志·魏书·贾诩传》记载,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杀,其部将李傕等人便遣使诣长安求赦。当时掌权的司徒王允为人刚直,没有同意,李傕等人更加恐惧,不知所为,准备各自解散,逃回归乡里。贾诩当时因为是董卓所部的官吏,在李傕军中任职,为求自保,便出面阻止了他们,对李傕等人说:“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汉献帝为天子,王权神授,虽曹操手握兵权,掌国之大器,却不敢僭越半分,惟奉天子以号令天下群雄,不敢取彼而代之。“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两个成语反映了我国古代封建社会认为天意对于皇权来说有生杀予夺的功用,称皇帝为上天安排来管理万民的人。朝代的更替、制度的变迁都有所谓的“天意”在主管。据传,秦大士,南京士子,自幼聪明好学,10岁便能写诗作文,23岁考中举人,是大宋朝奸臣秦桧的后裔。在乾隆十七年1752年)被乾隆皇帝御笔钦点为状元。由于秦桧奸臣名声实在太大。乾隆皇帝在不了解秦大士是否是秦桧后人的情况下,不能御笔钦点,左思右想后,决定亲自召见秦大士,见到秦大士,乾隆皇帝开门见山地问:“你是不是秦桧的后代?”秦大士满心欢喜而来,万没想到,皇上竟会有此一问。秦大士趴在地上,汗如雨下,不知该如何回答:如实相告,前程就完;如矢口否认,就是出卖祖宗,这是大不孝,也是欺君,要砍头。当此生死抉择关头,秦大士壮起胆子高声说到:“皇上,一朝天子一朝臣。”秦大士不愧是大才子,机智过人,此言一出,便流传后世。乾隆皇帝何等聪明,岂能不知此话的弦外之音,也更加欣赏其过人才智,当即龙颜大悦,欣然御笔钦点为大清朝第43位状元。秦大士高中状元后,为保住皇颜,更是改变数百年来,人们对秦氏后人的看法,竟前往杭州西湖祭拜岳飞。

根据成语中“天”的语义分析,人们对“天”的认识可以概括为对“天空”这一客观物质的认识和对“天神”这一主观想象的认识两大类。其中“天”表示“天空”这一语义的成语远远多于表示“天神,主宰者”及“神所居住的地方”的成语。在现代生活中,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人们认知水平的发展,“天”表示“天神”这一类的语义正在逐渐淡化,人们对“天”的认识更倾向于客观的“天空”“天”表示“天神”类的语义是中国古代“天道观”的一个缩影。古人畏天、顺天、乐天知命,这一点已r片刊i.1召兰人}5}; Ln }n今素日习匕二目二舟开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b3677fe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9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