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老子哲学思想

2023-02-28 11:28: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哲学史——老子哲学思想》,欢迎阅读!
哲学史,哲学思想,中国,老子

老子

“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

一、 政治思想的提出背景――人民与统治阶级的矛盾 (一)人民生活的贫困和不怕死地起来反抗 主要原因是统治者贪得无厌地剥削造成的。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无为而治――政治中心思想局限性 (二)批判统治者的政治腐败,土地荒芜,粮仓空虚; 借人民之口发出反抗,威胁的言论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二、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一)主要观点-怎么样无为而治

统治者在表面上应该少一点统治,少一点作为,统治才能巩固,得到更多好处 对人民听其自然

(二)为什么要无为而治

1、欲望过多、法令繁多、知识追求、讲究虚伪道德-----社会混乱互相争夺 2、批判揭露仁义道德

大道废弃,六亲不和,国家昏乱讲仁义忠孝取消知识、道德,取消新颖器具财货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使老百姓各得其所 三、理想社会和政治――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有舟泊而不远徒;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四、对人生的看法――消极无为

圣人应该是一个表面上处处不与人争,不为人先,守柔处下,少私寡欲,绝学弃智,浑浑噩噩,完全处于自然状态的人。这样才能在复杂的现实斗争中保全生命,无忧无虑,达到精神上的最高境界。

“道”生万物的哲学体系

一、关于根本的学说――道

(一)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是,整个世界万事万物都是从那里派生出来的。道是万物的根本。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二)道与一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种万物形成前的统一状态,为一种抽象的、最高的“自然”原则,或“无为”原则,“一”也就是“道”的同意语。 2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成了形成和万事万物的根本原则 3、道生一

1)具体万物形成前的统一状态

2)使万物获得统一的原则统一天地(阴阳)――和气――生万物 二、道的具体状况与认识 (一)道:恍惚幽深

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忽兮恍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老字描述“道”是一种恍惚不定,深邃幽远不可捉摸的东西,幽远常常深邃的地方好像有某种形象,某种实物. ()道之认识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无声,无形,无体,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道――一种很抽象的东西,勉强称之为大。


(三)道与名

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忽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三、道与具体的事物――无与有

有名,天地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地以下都是具体事物,可以用名称表示 无名天地之始道即是无

天地从产生出来,道无体无形无体 四、小结评价

古代素朴唯物主义的特点――把世界的统一性归结为几种或某一种具体的物质 进步

老子――把没有任何具体规定性的看作是宇宙的本原,万物的老根;看到了世界的统一性 五、“道”的特点

(一)道是混沌未分的原始物质,它是“混成”的,其中“有象”“有精”。由这种混沌状态的原始物质派生出万物。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二)道是最原始的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实体,它“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三)道,不同于任何具体事物那样的性质,因而,老子也叫它“无名”。它是宇宙万物的总根源,没有相状的相状,没有形体的形象,所以又叫“大象”,“大象无形”。

(四)道不是肉眼或身体直接所能感触到的。“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五)道是物质,又是物质运动规律,如“天之道”“人之道”“谓之不道”等等。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一、道有规律

“道”在老子那里同时也指规律而言。他说:“反者,道之动。”即一切事物都要向它相反面变化。在老子思想中具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

二、对立面的相互关系 (一)相互依赖关系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二)对立的一面如果其特点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表现出对立一面的特点

1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不平),上德若谷(俗),大白若辱(黑),广德若不足,建(刚健)德若偷(怠惰),质真(直)若渝,„„

2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三)进一步,对立的双方是会互相转化的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正复为奇(异)善复为妖(灾) 三、辩证法思想的局限性 (一)直观性

对对立面的依存转化没有科学的说明转化是自然而然的无条件的 (二)盲目性

他离开一定条件讲凡事都要从反面着手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微明:即认识了“道之动”的微妙见识。) (三)消极性

这样的转化是不可能的,只是在为老子明哲保身,政治上消极无为作论证。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对事物对立的了解,是要人们少说少动,甘居屈辱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辱(黑) (四)片面性

老子所讲的对立面的变动,也都只是指一些具体事物的暂时现象 静是根本,静支配动静为躁君

静止才恢复到事物的天赋本性“命”,这也是事物恒常的规律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c2c82fd770bf78a6529540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