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中国哲学简史》(6)老子与道家哲学思想精华

2023-03-03 21:09:2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拆书-《中国哲学简史》(6)老子与道家哲学思想精华》,欢迎阅读!
哲学思想,简史,道家,中国,老子

《中国哲学简史》(6)老子与道家哲学

想精华

道家一开始是一些隐者,他们并不是普通的隐者,并不会因为避世而“欲洁其身”,依然提出唯物主义了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赋予他们意义,这其中最早的人就是杨朱,其年份不详,但是他是在墨子和孟子之间彼此之间的一代人,因为在墨子时从未提及他,但是在孟子时他已经经已声名显赫。

杨朱的大体观念是:为我、轻物重生。这与墨子的主张兼爱的理论显然反之亦然。《列子·杨朱》还说:“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我们不能相信这些话真是杨朱说的,但是这些话六个把杨朱学说的两个方面,把早期道家的政治哲学,总结得很好。 道家的三个阶段

先秦道家的现象学发展,一共有三个阶段,杨朱思想领袖人物第一阶段,老子思想代表第二阶段,而庄子的思想常驻第三个阶段。道家的哲学特雷县的出发点是全生避害。也就是普通隐者的基本原理,他们逃避人世,隐居山林,心理想要避开险恶的人世。

在《老子》的大部分思想中,还有一个企图,就是想揭示宇宙变化的规律,如果一个人懂得了这些规律,就可以遵循这些规律来调节自己的联合行动。

《庄子》设想在此基础上加了自己的想法,产生了“齐生死、一物我”的理论。意思就是从一个更高含义的论调看生死,看物我。 老子,原名李名耳,楚国人,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逝世于公元前471年。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次要代表人物,被唐朝王侯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经》


(又称《老子》),被称为喻为中国历史上能第一部哲学著作,其佳作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提出的“无名”。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万物在“有”之前都是“无”。道家思想认为,既然有万物,必有万物之所从生者,这个“者”,就是“道”,因此得名“道家”。意思是在万物的有是从“无”而来的,也就是从无生有。《老子》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所说的“一”是指“有”。说“道生一”等于说“有”生于“无”。

万物变化所万物依循的规律中最根本的是“物极必反”。这并非老子的原话,而是中国的成语,它的思想反倒是来自老子。老子的原话是“反者道之动”。意思是,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发展,这些性质一定转变为它的反面。所以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家处世哲学

老子的主要包括观念是“太一”、“有”、“无”、“常”。“太一”就是“道”。道生一,所以道本身是“太一”,“常”就是不变。虽然自然规律都永远可变,在变,可是万物严格遵守变化所遵循的规律本身维持不变。所以老子警告说:不知常、妄作,凶。意思是凡是要遵循自然规律,做到顺势而为。谨慎地活着的人,必须柔弱、谦虚、知足。柔弱是保存力量因而成为刚强的方法。谦虚与骄傲正好相反,所以,如果说骄傲是前进到标帜了极限的标志,谦虚则相反,是不自由落体远远没有达到的标志。知足使人不会过分,因而也不会走向极端。

所有这些学说,都可以从“反者道之动”这个总学说演绎出来。著名的道家学说“无为”,也可以从这个上去总学说演绎出来。“无为”的意义,实际上全然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它只是要为得少一些,不要违反自然地任意地为。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f5d03cf41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f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