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校初三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对策简析

2022-06-29 14:21:3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当前我校初三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对策简析》,欢迎阅读!
简析,我校,心理健康,初三,对策

当前我校初三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对策简析

福州十中 许小琴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身心健康、人格健全以及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需要。在过去相当长时期,人们认为个人的智力高,将来就可能成功成材。心理学界曾对3000名高智商的儿童追踪研究30年,发现并不如是,故而当今世界学校教育目的不再是是把学生成当储存知识的容器,认识到教育是塑造人的创造,是要让每个学生任何方面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心理素质恰又是其它有素质得以构建的基本素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这样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据有关心理咨询机构统计,青少年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不健康或出现心理障碍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我校是一所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完全中学,现有初中高中共计2800多人,而其中60%为外来工子女,这些生源素质的参差不齐给学校在教育教学上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初三年段的同学面对日益临近的中考不断增大的学习压力给其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造成了巨大的挑战。

一、当前,初三同学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缺乏主动性,虚荣心强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有的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数理化,造成其们思想认识上的封闭与狭隘。另外一些学生则处于另一个极端,对学习完全丧失了兴趣,虽然在老师家长的督促下能基本完成作业,但不刻苦,缺乏毅力,甚至有时比较自负。

2、性格倔强、自私狭隘

一些学生,缺乏包容开放意识,学习上生活上只能听恭维,不能听批评,只能比别人强,不能让别人超过自己,对强于自己的人,常常犯"红眼病",当面冷嘲热讽,背后挖苦打击。对有小错或有负于自己的人,常常斤斤计较,甚至怀有报复心理,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

3 情绪易波动,自控能力差

理学家一致认为,在决定成功的诸因素中,智商只起20%的作用,80%作用来自于其其因素,其中包括情商等非智力因素。现在,有的学生虽然智商



1


高、能力强,但脾气环(情绪反应强烈)、表现为急躁、冲动,缺乏忍耐性,处事情绪化严重,易冲动,遇事不冷静,因朋友之事常大打出手。面对一点不顺心、一点委屈,就大动肝火,怒气冲天,与人相处,常常只想让别人来适应自己,而自己却很少考虑应该适应别人,对正面教育有逆反心理;虚荣心强——喜欢听表扬,而对批评反感甚至恼怒。曾经出现当面顶撞英语老师和班主任的情况。

4、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较差

现在,中学生独生子女多,有的从小过着众星捧月式的小皇帝小公生活,有的读书学习缺乏毅力,善始而难以善终,遇到困难与失败,表现为意志软弱,缺少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决心。

二、造成初三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1、家庭因素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对生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相伴的是当前许多学生的父母,尤其是外来工子女的家长往往在其年幼的时候为了挣钱,将其一人留在老家由爷爷奶奶照看,长期以来爷爷奶奶比较溺爱,所以遇到问题总觉得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溺爱是其形成了缺乏责任感和逆反心理毛病。被“隔辈亲”的祖父母所溺爱,养成了办事不爱动脑,我行我素,不计后果的性情;同时,父母急躁的性格和教育方式的不当,造成了其缺乏责任感和逆反心理的毛病以及暴躁的行为。

2、个人因素

在学校里,这些学生往往表现学习缺乏自觉、基础打得不牢、贪玩性大、成绩不好,又缺乏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对较难的问题不愿意动脑筋,又不肯问别人,不懂装懂,长期发展下去,知识掌握不牢,就产生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和反抗心理进一步发展,成为反社会人格,最终被社会所唾弃。

三、当前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应该采取的对策 1、在学习上、生活上多关心、多指点

班级可以组成帮扶团体对其进行顺情依性的交往,进而取得它的充分信任,使其觉得老师、同学在关心、爱护其。这时候进一步与其顺其自然的谈生活、家庭、人生、学习和就业,并且使其明白只有积极去追求人生的幸福,才能拥有快乐而甜蜜的生活,进而点燃对生活的热望,达到对人生的重新认识,树立起学习

2


的信心。下一步通过同学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的行为,影响其形成关心父母,关心同学,关心班级的良好行为习惯。

2、尊重人格

老师要向其进行品德教育和行为影响,帮助其分清自尊心与虚荣心、谦虚和自卑心理品质的界限。其体验到人格尊重所获的幸福的同时,顺其自然的激发其积极向上、力争优胜的潜在心理。通过体验成功、享受融入集体快乐的喜悦,逐步克服消极情绪,培养有意识地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坚持下去就可形成稳定的情绪。

3、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作为老师要耐心指导,做事专注玩要玩好学要学好。同时帮助其认真分析产生的错误原因,让其找出错误的性质以及错误所在。同时,不放松对关怀和爱护,用尊重与真挚的爱心去感化和引导,并逐步增加管理的方式达到严格要求的最终目的,使其形成其良好的行为规范。在班级营造一种气氛:不管同学学习如何,绩如何,性格如何,家境如何,在这个班集体中,大家都是平等的,任何人歧视同学都是不对的,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关心,那么这些孩子们就不会陷于一种不良环境之中,渐渐地也许会有令人惊奇的表现:成绩好的不再骄傲,成绩差点的有了进步等等,让孩子们的心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28cc300ac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d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