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 《石灰吟》说课稿

2022-08-18 05:16: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 《石灰吟》说课稿》,欢迎阅读!
古诗,石灰,下册,语文,年级

《石灰吟》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1-6年级各册书都有涉及。今天我说的这节课是古诗《石灰吟》。这首托物言志的诗是明代诗人于谦的真实写照,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句子“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千古传诵,表达了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在于理解古诗大意以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需要,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石灰的特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自学《竹石》一课。

教学重点:在有层次的品读中明诗意、悟诗情,理解托物言志写法的特点。 教学难点:借助资料,体会于谦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二、说教学方法

1、突出一个“读”字:读是语文教学最基本、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本课我以读为线,教学思路力求简约。引导学生循着“初读”“解读”“品读”“研读”循序渐进,逐步完成教学任务。

2、体现一个“新”字:充分渗透新课程理念,本着激发自主、增强互动、提高效率,我采用我校研发的五问五环新课堂模式,以精炼的问题为主导,引导学生在自学、合作、探究中,逐层走进文本、深入文本、拓展文本。

为辅助学生更好完成学习任务,我准备了丰富的课堂链接,共四个主题:石灰生产;于谦生平;于谦故事和于谦诗词。这些拓展性阅读,是课堂的延伸,将有效帮助学习深入文本,拓展思维。

三、说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石灰吟》(板书课题)。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这首古诗作者是(于谦)。课前,老师为大家布置了一项预习任务,了解一下于谦。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了哪些关于于谦的


知识?

预设找两到三个同学来回答。 (二)感知理解 1.初读

那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将古诗朗读三遍,注意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出节奏,第三遍理解诗的意义。

学生自由朗读 找三名同学示范读 教师和学生合作朗读 2.理解

通过以上多次阅读,我们不难发现诗人所吟咏的对象是(石灰)。那课前,老师还有一个小任务是搜集石灰的相关知识。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搜集成果?

预设:说出古代和现代石灰的炼制方法。石灰的组成成分。石灰的特点。 那结合同学们搜集的资料,谁能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于谦吟咏的事物就是石灰的呢?

预设:千锤万凿、烈火、粉骨碎身、清白。

是呀,就是这些地方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吟咏的就是石灰。那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同桌两个人说说诗的大意。

同桌自由交流。

那谁愿意尝试着来说一下:采自深山的石灰石经过一次次锤打,经过烈火无情的焚烧,但他把这都看成是平常的事。(同学集体读前两句)哪怕是让他粉骨碎身也不怕,因为它要把清白留在人间。(同学集体读后两句)

3.感知

这首诗句意比较容易理解,但有一点我比较疑惑,诗中很多地方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石灰是有人的思想和感情。你在读读诗中哪些词句让你也有这样的感受。自己默读一下,找一找画一画。

预设:若等闲,全不怕,清白。

这是拟人化的表达,用石灰的特点,突出人的品质。千锤万凿、烈火焚身的是石灰更是作者。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那于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志向呢?

老师给大家讲讲于谦小时候的故事:于谦像同学们这样大的时候,他的学堂里挂着一幅画像。有一天,他正出神的凝视着画像中的人。教书先生问他这是何故呀?于


谦应声回答我要成为像他那样的人。画像中的人是谁呢?他就是南宋灭亡时,面对元世祖许给他的高官厚禄严词拒绝,并写下了《过零丁洋》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于谦一次次吟诵着这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一次次在心里许下承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把文天祥视作自己的偶像。于是在他17岁那年,他面对石灰有感而发,写下了自己坚定的志向读(《石灰吟》全诗)。那么,于谦在成年后又有怎样的人生际遇呢?请同学们拿出资料纸边读边想哪个故事让你想到了哪个诗句。在旁边标注一下,读完可以交流一下,你对诗句有了怎样更深的理解。

预设:清白、坚定的志向、誓死的决心……

配乐:这一天的北京乌云压城,北风凛冽。但城中的百姓们,扶老携幼为于谦送行。此刻于谦回首自己光明磊落的一生,不禁感慨吟诵到:生读石灰吟。于谦感慨此行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天地。死亦何惧?他分明听到身后的百姓也在轻轻的吟诵着《石灰吟》。生命一开始就是坚强的,完全战胜了对当权者的恐惧。因为他,人越聚越多,那声音也越来越高昂(生再读《石灰吟》。于谦走了,他的鲜血洒在大地上。他再也听不到了,但男女老少们感天动地的吟诵声却仍在天地间久久回荡着(生再读《石灰吟》。那声音变得越来越轻,越来越远(生再读《石灰吟》。这声音成为天地间的回音,这声音永不消失。几百年来,这声音一直萦绕在人们心中,久久回荡。

(三)自学《竹石》

于谦的一生,正如他在诗中写的一样清清白白。而石灰这种清白的特点,也借由这首托物言志的诗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光辉的形象。同学们在古诗当中还有许多托物言志的诗。请你们再来读读这首诗。这首诗与刚刚学的《石灰吟》在写作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同学们用我们之前学过的思维导图,向我们刚刚学习《石灰吟》一样,从词体会人的感情再说说自己的感受。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展示。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诗一首是《石灰吟》,还有一首是《竹石》。从中我们体会到清白是于谦之志,但更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民族之魂。艰苦卓绝是竹子的生存现状,更是我们的精神之源,力量之根。愿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如石灰般坚忍不拔,像竹子那样不惧困苦,能有自己的一番作为。好,下课。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2d49edc9d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8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