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

2022-07-25 09:07: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寡人之于国也》》,欢迎阅读!
寡人,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这篇文章写孟子同粱惠王的谈话。当时各国为了要增产粮食和扩充兵,都苦于劳动力不足,所以梁惠王要同邻国争夺百姓,采取了自以为“尽心”的措施,可是目的并没有达到。孟子抓住了这个矛盾,指出梁惠王的“尽心”,并不能使百姓来归,同时,提出自己的主张,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是治国的根本办法。孟子处在战国时代,天下诸侯,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5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孟子继承了儒家学说,主张行仁政,反对发动对外的不义战争5反对对内的过重剥削,主张减鲤劳役,不要妨碍农民的耕种收获,注意繁殖家畜鱼焦类,保护林木,使农民有土地耕种,注意教育。他把人民的饿死说成是被国王或贵族的剥削所杀死的。文章既有立,又有破,笔锋犀利,鞭辟入里,富于说服力。

这篇文章采用了此喻的方法来加强驳输的力量。用同样是临障睨逃,只是跑五十步和一百步之差,来此喻梁惠王和邻国当政者。先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让对方自己下判断:“不可。然后就拿这个判断做根据,指出梁惠王的小恩小惠,同邻国当政者此起来,也不过是五十步和一百步,而要希望“民之多于邻国”,当然办不到。这是一种有力的论辩方法。先提出一个论断,让对方首肯,然后提出第二个论断,迫使对方不得不也首肯。孟子的文章常常.采用这个方法。就如这一篇的最末一段,用一个明显的论断:“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一望而知,这是错误的。既然这样,那么,“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不言而喻,当然也是错误的了。 善于比喻,巧于比喻,使比喻有利于自己的论点,加强自己的论证这是孟子文章的一个特色。孟子在这篇文章里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用的笔墨并不多,可是具体,生动,明白晓畅,也就易于使人信服。文章并不抽象地泛论发展生产,兴办教育而用“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养生丧死无憾”用“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即用这些人人关心、人人盼望的事来做具体的说明。 这些人人关心、人人盼望的事都办到了,那么,“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个结论就成为必然的了。这篇在繁简的运用上,也极为恰当。象先说“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再说“河东凶亦然”,用“亦然”来代替“移其民于河内,移其粟于河东”这就简练多了。“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淹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是一层意思。既然“谷与焦繁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那就能够“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这又是一层意思。既然“养生丧死无憾”,那就是“王道之始”了。这又是一层意思.三层意思扣得很紧,前一层意思是后一层意思的前提,后一层意思是前一层意思的结论,同时又是再下一层意思的前提。这样层层进逼,让对方承认了一层,就不得不跟着作者的推论,一层一层都加以承认。如果只图文章的简括,在第一层意思之后,就匆匆忙忙地做了结束,这样写:“夫如是,则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简括是简括了,可是失去了论辩的力量。

本文又运用排此和对偶,来加强文章的气势,加强文章的节奏感。如“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一连三个“„„不可„„也”“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数口之家可以无钒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一连三个((„„者„„矣”。这种排此的写法,迭用相同的句式,把文章的气势蓄积起来,加强了论辩的力量。“移其民于河东”和“移其粟于河内”“邻国之民不加少”和“寡人之民不加多”“庠序之教”和“孝悌之义”“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这种对偶的写法,两两相对,词组的结构相同,句子的结构相同,有的除几个主要的词以外,用词也相同,读起来就叫人感到节奏感强,易于琅琅上口,这些写法,要从迥环朗读中细细玩味。

1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3c2a8949e3143323868931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