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原文及解释

2023-11-17 08:08:2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原文及解释》,欢迎阅读!
道德经,第四十一,原文,解释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原文及解释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意解:

上士听了道的道理,就努力去实践;中士听了道的道理,觉得好象是有道理又好象没道理;下士听了道的道理,就哈哈大笑。

不被嘲笑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

所以古人说过:明显的“道”好象暗昧,前进的“道”好象后退,平坦的“道”好像高低不平,崇高的“德”好像低洼的川谷,洁白好象污垢,广大的“德”好像有不足,刚健的“德”好像是怠惰,质地纯净好像是浑浊。最大的方形反而没有边角,重大的器具往往制成得很晚,最大的声音听来反而无声,最大的形象看来反而无形。

“道”幽隐而无名。


只有“道”,才善于使万物得以完成。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清静无为的真常之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空洞虚无,至为微妙,完全不同于凡见的万事万物。天性纯全,未被后天机智情欲凿丧的上等之士闻之,必能领悟其奥妙,躬身以行。天性半备的中等之士闻此道,最能略知其中奥妙但较肤浅,半信半疑,因而若行若止,顾虑重重。下等之士,其天性全被七情六欲、机智巧诈而蒙蔽,不知进道修德,只想贪享世味,追逐名利,其心其行,背道而驰。因而,他们闻知恬淡无为的大道,根本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哈哈大笑。如果不被这般人嗤笑,就不足以显示道的重大意义了。





建言有之: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夷道若类,

关于上士闻“道”的勤行、下士闻“道”的大笑,于此立言明示:明了大“道”的人,不露锋芒,含藏内敛,不尚机智,庸庸愚愚,似无所知;对大“道有进向的人自然无为,潜默自修,暗然自养,事事不敢为天下先,处处以为已不足;修“道”之人,言行举止,平常自然,与众生同处,而丝毫不出风头,无异常人。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无为”之德,谓之“上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因而,广大之德,亦如空谷一样,不见其德。大白妙道之人,修内而忘外,不择贵贱,不介是非,忘其尊卑,居下而自安。有大德的人,谦虚自慎,常常感到自己德不足。建德之人,虽积德已厚,却自以薄处。天真纯素,真诚不妄之人,内心虽朴实敦厚,外貌如素体,可随方就圆,顺五色而变。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44457d3ef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f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