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书法教学的案例分析

2023-05-13 02:38: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对外汉语书法教学的案例分析》,欢迎阅读!
汉语,案例分析,书法,对外,教学

对外汉语书法教学的案例分析

作者:李孟冬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第22



李孟冬 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师范大学

摘要:在“汉语热”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课堂的教学成为外国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其中书法教学就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我们也应当清楚的认识到对外书法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本文将结合具体的对外汉语书法教学案例进行简单说明,并尝试做出可实施性意见。

关键词:对外汉语;书法教学;文化传播;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 1001-828X(2018)033-0383-02

作为古代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的中国,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在影响着我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塑造了我们的民族精神,保留着我们文化的独特性。而在对外汉语课堂中,文化课堂的教学也成为外国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其中书法教学就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我们也应当清楚的认识到对外书法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本文将结合具体的对外汉语书法教学案例进行简单说明,并发现当前对外汉语书法教学中的问题主要如下:

一、对外汉语书法教师缺乏将国内书法教学同对外书法教学区分开来的意识。

案例一:在一个学期即将结束而且即将迎来中国新年的时候,我在我的第一堂对外书法教学课堂上拿出“年”字进行课堂教学,但是学生由于很少接触这个汉字,于是在刚开始便出现了畏难情绪,便开始逃避。而我在简单的介绍了这个字之后,便进入到了书法的书写教学中。教学过程中我展示了“年”字的楷书书法作品,并亲自进行书写讲解。学生在尝试书写的时候,我告诉学生一定要把字写的端正,写的规范,这让学生感到很紧张。而这种环境也导致了我本身教学开始紧张,蹑手蹑脚。在和我的一个前辈说了这个情况后,他指出我的教学思路还是在国内教授中国人学书法的思路,而我需要告诉自己的是,此刻我的学生是外国人。

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这是我第一次进行书法课的教学。在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下,教学目标和内容必然不同,教师不能照抄照搬传统书法的教学模式,那样很容易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在国内,中国学生进行书法学习,主要是为了练好字,写好字。教学过程一般按照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由毛笔到硬笔,由楷书到行书进行教学。该案例中老师不断强调要求外国学生写好规范字,使得学生课堂紧张压抑,便是没有正确认识到对外汉语书法教学的目的和内容。对外汉语书法教学的在于其趣味性,从而活跃枯燥的汉字的课堂气氛,以及在讲授过程中增加外国学生对中国文化和书法艺术的了解,这是对外汉语书法教学的目的之一。而教学内容也要依托课文和词汇进行教学,并不提倡突然拿出一个陌生的汉字进行教学,这样就容易导致案例中学生一开始便出现畏难情绪的现象。而且“字之初,始为画” ,经调查发现,用毛笔“画”字到“写”字的过程比直接让学生写楷书更容易被外国学生接受。

案例二:我在对外汉语初级汉语课堂上开设了一堂书法教学课,在我向学生们介绍书法背景知识时,学生们表现出很大的兴趣。然后在以“福”字为例的具体书法教学中,我在授课的过程中讲解了大量的关于“福”字的中国文化知识并展示了大量的书法作品图片,如:在看相关图片时学生还能接受,但是在进行讲解时,学生便出现了听不懂的情况,开始窃窃私语,左顾右盼,在书写时甚至开始胡乱图画……




上述案例中的书法教师没有将国内书法教学同国外书法教学对象区分开来。在国内教授书法的教学对象主要是中国人。他们可能很少接触书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能耳濡目染的看到一些书法作品,比如:春节的春联、社区的书法展、电视上的书法节目等等。这正好为国内学生学习书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基础。而且在面向中国学生进行教学时,教师和学生彼此交流的语言均为汉语,基本无障碍。但是对外汉语书法教学面向的是外国人,其特殊性首先在于语言交流的障碍,因此就决定了我们需要考虑什么汉语水平的学生能够接受书法课堂教学。该书法教师在初级课堂开设了书法教学显然是不合适的,用来讲解书法的语言对初级汉语学习者来说难以理解,所以才出现了案例中学生们听讲注意力不集中窃窃私语的现象。这种和学生接受程度不相符的教学,很容易引起“负迁移”甚至是学生的“文化休克” 。文化传播方面,这位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注意到了要结合文化教学进行讲解,却忽略了初级学生的汉语接受程度。书法教学既属于汉字教学又属于文化教学,所以书法教学开设在中高级阶段会更容易被外国学生所接受,这样不但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吸收,还有助于他们对文化的认知。

二、对外汉语书法教师对对外汉语书法教学原则的忽视案例三:我在上课前带来了笔墨纸砚并分发给学生,然后便进行了课堂讲解。这个课堂是这个班的学生第一次上书法课,学生主要由中级二班和高级二班两个班级的学生组成。我讲的是《水调歌词》中“水” 、 “调” 、 “歌” 、 “头”四个字的写法,之后让学生自己动笔书写。高级班的学生在我讲解的过程以及对汉字的识别过程中显得容易接受,可是中级班的学生就出现了接受困难甚至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有的还“研究”起了手边的笔墨纸砚……

教学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案例中的问题是因为任课教师对对外汉语书法教学基本原则的掌握不扎实。具体原则可以总结为三条原则,如: 1. 循序渐进性原则。比如先学笔画少的汉字再学习笔画较多的汉字,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畏难情绪的缓解。而我在第一堂书法课便让学生学习“水调歌头”这四个字,其中“水”和“头”易于被学生接受,然而“调”和“歌”就远远地超出了首次接触书法的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外书法教学建议在依托词汇、课文的基础上,对汉字进行循序渐进的讲解,先学习独体字,再进行合体字的讲解。在字体选择方面建议选择楷体,而篆书、行书等字体可以作为学生书法文化体验的辅助字体。2. 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对外汉语的课堂上,学生的学情在许多方面都会有所差异,如年龄、国籍、汉语水平等。面对汉语水平不一致的学生,建议讲解一些大家都能接受的汉字内容,可以尽快让水平高的学生掌握书写技巧然后给予其自主练习时间,然后在这个时间里对低水平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该案例中我在面对中级班和高级班的学生时,便在因材施教的原则上有失偏颇,没有考虑到中级班学生的接受能力,以致学生出现了对知识接受困难的现象。3. 书法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的原则。书法教学除了对学生书写的要求还有文化要求。书法课堂中所能传递出来的文化信息除了汉字本身背后的演变历史,还包括书法的书写工具等等。在该案例中我们发现,我虽然在课上带来了笔墨纸砚并且在发给了学生,但是并没有对这些书写工具进行介绍,这就错失了一次文化教学的重要机会。因此在该课堂后期我们发现,对汉字出现畏难情绪的外国学习者对“笔墨纸砚”倒是很感兴趣,因此在书法教学中穿插文化教学也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当前对外汉语书法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案例四:我在赴外国任教后,在备课时发现该学校并未为任课教师提供教材,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因此我在备课过程中出现混乱。在教学过程中,还发现该学校极少举办汉字书法活动,在少有的书法体验课中,学生对书法的体验也仅仅是动笔写过几个汉字……

在该案例中,反映出的问题如下:首先是专业性教材的缺少,在对外汉语书法教学的教材中,很少具有针对外国学习者学习情况和学习阶段的教材。较为成功的是《学习中国书法》一书,该教材是由童若春 ( )、谢国骥 ( ) 编写的。该书较为详细地讲解了书法学习的三


个环节,即学习书法运笔的方法、了解汉字的基本结构以及掌握字和篇的布局,这能够使外国学习者由浅入深地更好的学习或自学中国书法。但是该书为对外汉语书法教学提供的活动少。书法活动的有限会直接减少学生对中国书法的了解和兴趣。因此,也需要对外汉语书法教师多注重外国学习者的书法活动体验,根据不同情况的学习者因材施教开展不同的书法活动,从而将书法课堂的趣味性和知识性紧密结合,提高外国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除此之外,在该案例的书法体验课中我们了解到第三个不足是缺乏文化体验层次。在书法体验课中,不能仅仅停留在汉字书写上,而应以书法为载体,对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内涵进行相应的讲解。比如我们写字用的红纸的寓意、 “福”字的寓意、 “信”字的寓意等等。进一步加深书法的文化体验层次,让外国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中国及我们的优秀文化。

四、结语

该文章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说明作为对外汉语书法教师,我们不但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来应对教学过程中的突发情况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同时我们还要明确地将国内书法教学同国外书法教学区分开来,遵循对外汉语书法教学原则,克服当前对外汉语书法教学中的不足,呈现出越来越好的教学课堂,从而使外汉语书法教学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光彩夺目的一部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6208e845a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7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