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的变法

2022-12-27 01:38:2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近代的变法》,欢迎阅读!
变法,中国,近代

中国近代的变法

——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

从商鞅开始的变法的先河,到现代改革开放 带领人们富起来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里,一个个的变法推动着社会车轮的向前。至1840年英国的大炮轰开了清朝的国门,倾泻的鸦片流毒了无数的醉生梦死的国民,那些有抱负的文人志士就从未放弃过救国救民的理想,直到孙中山的辛亥革民点亮了不一样颜色烟火。

今天回头看清代中晚期所面临的一些挑战,从戊戌变法上溯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其间差不多60年,在这60年时间,对清朝统治者与士大夫阶层来说,国家的心态和制度都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在中日甲午之战前,李鸿章主持洋务运动,可是他对洋务的认识仅是大炮和 轮船,觉得“师夷长技以制夷”就可以打败侵略者。技术只是工具,制度才是根本。可是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了他们巨大的冲击。在他们看来日本不过是东亚的小国,经过明治维新竟然一跃而起成为东亚的强国,这就使主张变法维新的思潮占据了思想界的主流。稳健派的主张中体西用,以张之洞的《劝学篇》为代表;而激进派不但要求变法,还要求全变、快变,以谭嗣同,康有为为代表。

现在来看,当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现代性在中国的登场。对清朝来说,至少出现了三样的新的事物:一个是民族国家,清王朝在变法前还是王朝国家。二个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流入,从某种程度上也加快了清王朝的灭亡。最后是近代的科学技术和工业体系,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罅隙里面,迎来了中国工业的春天;这也为后来的共产主义革命提供了工人阶级。

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变法运动。戊戌变法运动和中国历史上常见的改革比如王安石变法不同,它开启的是古老的华夏文明在面临现代性的挑战之际,寻求新的思想文化模式和社会政模式的历史。

1898611日光绪皇帝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下颁布了“明定国是上谕”,宣布实行变法。921日慈禧太后收回了光绪皇帝的政治权力,恢复垂帘听政,戊戌变法也就此终结。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宣布了一系列诏书上谕,这些文件包含的变法举措大约有四、五十项,其中最主要的有两项:一是科举考试废除八股取士,改成考策论取士;二是朝廷准备设立一个叫制度局的机构,作为维新变法的中枢机构。



变法维新的两源:稳健派与激进派。

刚才我们讲到戊戌变法中央朝廷发布诏书上谕有四、五十项变法内容,其中有两项比较重要。而湖南的变法维新在3年之间主要有几项:一是兴办时务学堂,传授各种新学知识,包括西方的宪政知识等在内;二是设立南学会,这表面上是个学会,实际上是巡抚陈宝箴为了提升地方士绅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与能力,当成省级议会的雏形来办的;三是兴办实业包括制造业、采矿业等;四是整顿和刷新吏治;五是兴办报刊,比如《湘学报》等新式报刊。 比如《湘学报》等新式报刊。直至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光绪皇帝仍然下了一道诏书,命令湖南巡抚陈宝箴继续推进湖南的变法,诏书里说“凡一切应办事宜,务当坚持定见,实力举行,勿为浮言所动,稍涉游移。”这是光绪皇帝在中央的变法失败以后,依然期望湖南的地方变法能够持续,成果能得以保存,但慈禧太后其后依然以“滥保匪人”的罪名将陈氏父子免职,结果湖南的新政变法也因受到康有为的牵连而被终止。

康有为策划的中央朝廷变法,最终败在他们介入慈禧与光绪家人母子之间的权力之争上;而稳健派则以为只要能推动变法改革就行,依旧维持原来的统治阶级,反对介入宫廷间


的权力之争。康有为依托急于亲政的光绪皇帝,后来竟然铤而走险,意图冒险发动政变。这种政治冒险主义,把变法改革的目标和宫廷里的政变和权力之争结合在一起,那么一旦政治上的冒险失败,必然牵连到变法维新也必然出现倒退。

当年荣禄召见康有为,问他国有什么良策。康有为说“非变法不能救中国”。荣禄说如果大臣不赞同变法怎么办?康有为回答说,杀几个像你这样的一二品大员,法即变矣!非常骄横狂妄。他把变法看的太过简单,结果躁动盲进,导致失败。

其次,我们看到,变法派的这两源所依托的社会基础不同。

康有为心目中只有皇权,他的目标是将中国社会既有的社群打散,让每一个原子化的个人与皇帝之间建立面对面的联系,由此出发,他主张实行日内瓦那样的小共和国的直接民主。

而稳健派主张依托赞同改革维新的地方士绅。在他们主政的湖南,绅权普遍高涨,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出于湘抚陈宝箴的提升。稳健派一方面希望得到中央朝廷的支持,同时特别重视通过强化地方绅权,提高士绅对地方公共事务的参与程度,使新政能够获得持续的源源不绝的动力。而在康有为那里,却是以士绅阶层为敌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乱世讨大夫,升平世退诸侯。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有人就曾对稳健派和激进派加以比较,指出:“戊戌维新运动在湖南成功,在北京失败;在湖南所以成功,因陈宝箴、黄公度等,都是政治家,资望才学,为旧派所钦重,凡所设施,有条不紊,成绩卓著,反对者虽叫嚣咒骂,而事实俱在,不容抹煞。在北京所以失败,因康有为、梁任公等都是言论家,资望不足,口出大言而无实际,轻举妄动,弱点毕呈。

康有为变法必然失败的原因

第一,作为一个经学家思想家与政治改革家,康有为是身兼二职,他同时在两个层面上活动。在现代社会,思想家和政治家的角色是互相区分的。如果兼于一身往往会导致角色冲突。

第二、在社会层面,康学主张打散既有的社会集群,重建一个由原子化的个人构成的新社会。这就不但需要政治革命,而且需要社会革命了。

第三、康有为不单单是在政治上主张变革,而且还主张变教,即把儒家从一种社会学变成一种宗教,其本意是通过神学主体的确立来构建人的主体性,采取的是神-人主体论的进路。康有为通过把孔子重新塑造为一个类似犹太教的摩西、基督教的耶稣那样的神,力图把儒学变成一种宗教,他主张在全国成立孔教会,而他自己无疑就是孔教会的大教主。 其实,单单是政治改革本身已经是一个非常复杂非常艰难的事情,但康有为却把它捆绑在自创的公羊学异端上,所以最后不能不归于失败。康有为对西学知识的了解非常有限,1882年他到上海才知道有西学,他不懂得外文,所以他获得西学的知识是通过传教士的译著而得到的。国民党人胡汉民就说,康有为根本就没有研究过政治的学问,就是从传教士那儿知道一言半语,似是而非,一知半解。

再一点是他们依托的公羊学的浪漫主义性质,浪漫主义是一种恢诡嗜奇的文化思潮,往是文人而非政治家特有的属性。

辛亥革命的意义

传统的意识形态史学,片面强调暴力革命作用。但暴力革命之后又怎么样呢?未见得在社会建制与社会结构上就能取得扎扎实实的进步。高全喜教授的“立宪时刻”——《论清帝逊位诏书》,纠正了过去史学的一个偏向,即片面强调暴力革命对社会转型的重要作用,说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6df4ca9cf84b9d529ea7aa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