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说课稿

2022-04-06 09:01: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说课稿》,欢迎阅读!
课时,下册,教学设计,风俗,法治

部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学设计说课稿

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我们当地的风俗》是《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 关心家乡发展”中的第1课,这一课是根据《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我们的社区生活”中的第10条“了解本地区的民风、民俗和文化活动,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能够识别不良的社会风气,不参与迷信活动”而编写的。

本课由三个板块组成,话题分别是“风俗就在我身边”“奇妙的节日风俗”和“风俗的演变”第二课时主要涉及第二板块“奇妙的节日风俗”第三板块“风俗的演变” “奇妙的节日风俗”这一板块,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引导学生了解共同节日的当地风俗;第二部分,了解当地特有节日的风俗;第三部分,探究当地节日风俗所蕴含的愿望和情感。“风俗的演变”这一板块,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调查需要被淘汰或者加以变革的风俗;第二部分,讨论有争议的风俗;第三部分,关注被人们遗忘的优良风俗。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对风俗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一些常见的风俗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德。但是学生们对各地不同的风俗还不大了解,对风俗的变化以及如何看待其演变还处于比较懵懂的状态。且四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资料收集能力及对事物的辨析能力,喜欢与伙伴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收获。本课时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合作交流,了解节日风俗及其所蕴含的美好祝愿和多样的情感,关注风俗的变化。然后通过辩论让学生学会理性对待风俗的演变,树立保护和传承优良风俗的意识,做一个保护和传承优良风俗的小小志愿者。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了解节日的风俗,感受节日风俗的奇妙。(教学重点)

2.了解当地特有节日的风俗,并体会这些风俗所蕴含的美好祝愿和多样的情感。(教学重点)

3.关注风俗的变化,学会理性对待风俗的演变,树立要保护和传承优良风俗的意识。(教学难点)

四、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


活动一:共同节日,风俗异

首先,出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图片(春节、中秋节、端午节)导入,引出话题:我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但是各地的庆祝方式都一样吗?

请学生阅读“阅读角”中关于端午节的内容,说说自己家乡是怎么庆祝这个节日的。随后出示小微课,讲述其他地区庆祝端午节特殊的方式(山东省长岛县的“拉露水”,河北省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山西省学生需赠节礼给老师,甘肃省“烧高山”等),引导学生感受相同的节日会有不同的庆祝方式,感受各地有差异的节日风俗。 设计意图:利用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阅读“阅读角”的内容并交流,进一步了解端午节的习俗。通过补充我国各地不同的端午节庆祝方式,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就算是相同的节日,各地风俗也是有差异的,从而体会到节日风俗的奇妙。 活动二:特有节日,风俗多

节日风俗的奇妙不只在于相同的节日有不同的风俗,还在于很多地方还有自己特有的节日,有各自独特的节日风俗。之后引导学生深入聊聊我们广西“三月三”歌节的各项风俗,交流这些风俗所蕴含的美好祝愿和多样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随后拓展到我国其他地区,了解那里又有什么不一样的节日及风俗呢。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课7677页,分小组交流自己感兴趣的节日及自己对这个节日来历及风俗的了解,然后各小组代表进行发言,师相机引出人教智慧平台中关于这部分的小游戏“节日风俗配配对”,利用视频对这些节日风俗进行补充、概括。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的风俗虽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但都寄托了人们美好的祝愿,表达了人们多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我们广西特有的“三月三”歌节的来历及风俗,让学生了解风俗所蕴含的美好祝愿和多样的情感。继而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了解其他地区特有的节日,明白其产生也是寄托了人们美好的祝愿,表达了人们多样的情感,从而渗透尊重不同风俗习惯的教育 活动三:理性对待,风俗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风俗也在发生着改变,出示微课:中秋节的变化,了解中秋节由皇家祭月—民间祭月—民间赏月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风俗会随着时代不断演变。

同时,有一些风俗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了,请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交流自己在课前进行的小调查(调查表见课本79页);接着小组代表分享


自己组的调查结果,师相机引导学生理性看待需要被淘汰或加以变革的风俗,用辩论的方式让学生讨论“春节是否该放鞭炮?”这一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辨析得出自己的结论。 随后,就清明节的风俗进行交流:哪一些风俗是要保存的?哪一些是要改革的?哪一些是该淘汰的?引导学生加深对文明祭扫理念的认知和理解,并鼓励其付诸行动。 设计意图:通过中秋节的变化让学生了解风俗会随着时代不断演变。通过“春节是否该放鞭炮?”这一问题的辩论,让学生明白有些不适宜当今社会发展的风俗需要被淘汰。通过对清明节风俗去留的讨论,引导学生了解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风俗应该淘汰,需向着文明、有意义的方向去变革。 活动四:优秀传统,风俗存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些优良的风俗逐渐被人们所遗忘,请学生们自由阅读课本第81页“阅读角”重阳节的介绍,交流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措施对保护重阳风俗有什么意义。师相机引导学生讨论:对此,我们应该怎样去保护和传承呢?师相机补充学校庆重阳活动,社会上的尊老敬老活动,学生开展的以“重阳”为主题的诗会。

接着,观看人教智慧平台的配套视频“好风俗 要保护”,学生谈体会及自己今后应该怎么做,师相机总结: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风俗多种多样,随着时代的变迁,风俗也在不断演变。有些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风俗我们要摒弃。在对风俗进行变革时,我们要向着文明、有意义的方向去变革。那些弘扬民族文化、良好品德的风俗是我们要去传承的。为了留住这些优良的风俗,国家和社会都在努力。同时,我们应该学会理性地对待风俗的演变。

设计意图:以重阳节为例,引导学生关注被人们遗忘的优良风俗,让学生了解如何保护和传承被遗忘的风俗,了解国家和社会都在为之努力,鼓励学生从自己做起,做一个保护和传承优良风俗的小小志愿者。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942d7153a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c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