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读书诗】韩愈《短灯檠歌》

2022-03-28 02:53: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代读书诗】韩愈《短灯檠歌》》,欢迎阅读!
韩愈,古代,读书

短灯檠歌(1

[唐]韩愈



长檠八尺空自长,短檠二尺便且光(2 黄帘绿幕朱户闭,风露气入秋堂凉。 裁衣寄远泪眼暗,搔头频挑移近床(3 太学儒生东鲁客(4,二十辞家来射策(5 夜书细字缀语言(6,两目眵昏头雪白(7 此时提携当案前(8,看书到晓那能眠。 一朝富贵还自恣(9,长檠高张照珠翠(10 吁嗟世事无不然,墙角君看短檠弃。

【注释】

1)灯檠(qínɡ):即灯架。古代灯架的结构非常简单,分灯盘、立柱和灯座三部分:最上面的是盛灯油放置灯捻的灯盘,灯盘一般固定在立柱上,柱下有座,呈喇叭形,或为圈足。以柱之长短区分长檠与短檠。长檠只有富贵人家才用,短檠为寻常百姓家使用。

2)便且光:既方便又光亮。

3)搔头:即玉簪,女子首饰。挑:挑灯。

4)东鲁客:山东来的读书人。山东是孔丘的故乡,多儒生。

5)射策:古代取士法的一种,主试者提出疑难问题,书之于策,覆置案头,受试人拈取其一,叫作“射”;按所射的策上的题目作答。《汉书·萧望之传》“望之以射策甲科为郎。颜师古注云:“射策者,谓为难问疑义书之于策,量其大小,署为甲乙之科,列而置之,不使彰显。有欲射者,随其所取得而释之,以知优劣。”分科的目的﹐是为了择优录取﹐按成绩安排中选人的官职。如中甲科者可为郎中﹐中乙科者可为太子舍人﹐中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

6)缀语言:指写文章。

7“眵(zī):即俗语眼屎。 8)提携:把灯拿到案前。 9)还:读“旋”,随即。自恣:放纵自娱。 10)珠翠:借指美人。



【简析】

这首诗借咏灯檠讽刺那些富贵后忘本的人。起两句比较“长檠”和“短檠”,引出对短檠的赞美。长檠虽长但没用,所以说“空自长”,而短檠虽短,但既方便又光亮。实质上也代表了富贵与贫寒两种生存状态。接下来四句仍写“长檠”和“短檠”的对比,“黄帘”两句写富贵人家空荡荡的生活,而短檠则便于思妇裁衣。

下面的内容是这首诗的主体,写了一个二十岁辞家到太学就学的山东书生,开始学习时在短檠下刻苦攻读,“夜书细字,目昏头白”地在书卷中求前程的辛苦,那时短檠便是宝贝,需要“提携当案前”,以便他通宵读书。而一旦高考擢第后,就用起长檠来了,于是就放纵自己,把短檠抛到一边去了。“长檠高张短檠弃”写出了忘本蜕变的书生嫌贫爱富的心态。

最后两句把这种变化推广开去,指出“世事无不然”,批评了当时的这种社会风气。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方法,包括长檠与短檠的对比,短檠的今昔对比。在对比中,诗


人前后联系,多处照应,其目的也在于使对比更加鲜明。

韩愈这首诗也引起很多人的感慨。苏轼谪居黄州时,他的侄子安节下第远来,宋代苏轼写了《侄安节远来夜坐三首》,其中就写到“免使韩公悲世事,白头还对短灯檠。”其意思也就是要他的侄子即使年纪大了也要坚持读书,不要放弃。明代袁宏道《客有赠余宫烛者,席同刘元定、方子公、丘长孺、陶孝若赋之》也表示:“韩家灯檠夜相伴,离离朱粉烟黄卷。清代袁枚说“三朝老物谁陪我 一盏书灯六十年”《余七龄上学,是康熙壬寅年也,今年又是壬寅矣,感而有作》,写了自己终身与短檠不离不弃的情感。

(朱福生)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韩氏郡望为昌黎,每自称昌黎韩愈,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七九二)进士。会先后任宣武及宁武节度使判官。贞元末,官监察御史,因上书言事贬阳山(今广东省阳山县)令。宪宗时,累官至太子右庶子,随宰相裴度平淮西,迁刑部侍郎。因谏佛骨事,贬潮州刺史,移袁州,穆宗时,召为国子监祭酒、历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谥文,世又称韩文公。

韩愈推尊儒学,力排佛老;反对六朝以来骈偶的文风,提倡散体,务去陈言,倡导了唐代的古文运动。其文各体兼长,遒劲有力,条理畅达,语言情炼,为司马迁以后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他的诗气势壮阔,笔力雄建,力求新奇,当时自成一家。他开了“以文为诗”的风气,对后来的宋诗影响极大,有时由于过分地避熟求生,不免流入险怪。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b38f324192e45361066f52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