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社会学

2022-12-09 00:29: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劳动社会学》,欢迎阅读!
社会学,劳动

劳动社会学

劳动社会学与劳动经济学所研究的劳动力的区别

劳动力作为劳动社会学和劳动经济

学共同的研究对象,由于两个学科研究的 视角不同,劳动社会学是从社会学的视角 来研究劳动问题,而劳动经济学是从经济 学的角度来研究劳动问题,因此,劳动力 在两个学科中的内含有很大的区别,从某 种意义上来说,在劳动社会学中用“劳动 者”来代替“劳动力”更加合适,“劳动 者”和“劳动力”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 三个方面。

1.劳动力是否同质

在劳动经济学中劳动力被假设为是

同质的,而在劳动社会学中,劳动者则是 非同质的,而是有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特 征。在一般的劳动经济学对劳动力的分析 中,它隐去了劳动力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 特征,认为劳动力相互之间没有差别, 虽然在研究一些特定的问题,例如人力 资本投资、劳动力流动、劳动力市场歧视 等,对劳动力同质这个假设做了更改,但 是这种更改也只是单方面的简单的更改, 例如在研究人力资本投资时,劳动经济学 认为劳动力不再同质,而在后天获得劳动 技能方面存在差异,而其它方面仍旧是相 同的。在劳动经济学的研究中绝对不会将 劳动力看成一个复杂的社会人。在劳动社 会学恰恰将劳动者看成一个复杂的社会人 来做研究。在劳动社会学中,劳动者各种 自然的和社会的特征都被考虑进去,如年 龄特征、性别特征、素质特征、所有制特 征、产业特征、职业特征、地区特征、身 份特征等,正是由于这些特征的存在,劳 社会学中的劳动者才变得更加有研究的 价值。

2.劳动力是否理性

在劳动经济学中,劳动力被假设为 是有理性的,劳动力表现出的所有行为都 是出于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考虑,而在劳动 社会学中,劳动者的行为原理则更加复 杂,有许多理论对劳动者的行为动机进行 分析与解释。人是有理性的,这一经济

学存在的前提假设,自然被劳动经济学 所采用。劳动经济学中对劳动力的行为 的所有预测都是基于劳动力是追求效用最 大化的这一假设进行进一步分析得出的, 且这里的效用更多地强调得是经济效用。 一旦这一假设被推翻,劳动经济学也就不 存在。而劳动社会学认为劳动者的行为是 由动机引发的,动机是由劳动者的内在需 要唤起的,人是复杂的,一方面,人的需 要是各不相同的,另一方面,人性也是因 人而异的,因此在劳动社会学中,有关人 的需要的考虑及其相关理论,以及对人性 的考虑以及相关理论更加复杂,考虑角度 更加多元化。在人的需要方面,以马斯洛 的“需要层次理论”为例,他把人的需要 由低到高归纳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对 劳动者来说,生理需要可以具体化为对就 业与一定工资量的需要,对各种福利待遇 的需要,对职业卫生的需要等等;安全需 要,即平安生存的需要,对劳动者来说, 它可以具体化为对职业安全感的需要;爱 的需要,即友谊、爱情与归属感的需要, 对劳动者来说,它可以具体化为对工作单 位融洽的人际关系的需要,成为组织一员 的归属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即自我尊 重和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尊重就是对自 己能力与学识持肯定态度,因此劳动者需 要有权力、名誉、地位、体面的工资、同 事的重视、领导的重视等;自我实现的需 要,即自己的潜能得以最大程度发挥的需 要,对于劳动者来说,意味着他需要从事 一项有兴趣、能发挥专长的职业,接收一 份能充分发挥其能力的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等。在对人性的考虑方面,西方管理心理 学家对劳动者人性主要提出了以下四种假 设:“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 现人”和“复杂人”。其中“经济人”假 设认为,人的本性是懒惰的,劳动者会尽 可能地逃避工作;人天生不愿承担责任, 安于现状,缺乏进取精神,甘于听从他人 的指挥;劳动者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并不 一致;人们从事劳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经 济报酬。而“自我实现人”的人性假设甚 至和“经济人”的假设是恰好相反的,它


认为人的本性是勤奋的,在正常劳动条件 下,劳动者不会拒绝工作;在正常情况 下,劳动者不但愿意承担责任,还主动寻 求责任;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能够自我 调节、自我控制;劳动者具有相当程度的 想象力和创造力。可见,劳动社会学中对 人的需求的考虑和人性的考虑与假设更加 复杂,更加全面。 3.劳动力是否独立

在劳动经济学中,相对而言更强调 劳动力的独立性,而在劳动社会学中,劳 动者更强调与他人的互动。这种区别同两 个学科的任务是密切相关的,劳动经济学 的重要任务在于揭示劳动力和各个经济变 量之间的关系,如劳动力配置和流动的规 律,劳动工资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等 等,劳动力的行为更多地是对经济变量信 息的反应,这个过程不需要劳动力与他人 的互动。而劳动社会学的重要任务在于揭 示劳动者与各社会变量之间的关系,例如 职业声望对劳动者择业的影响、劳动者的 社会心理状态对工资决策的影响、人际关 系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等。而这种 社会变量,例如职业声望、人际关系等, 会涉及到他人的评价、态度与看法,而他 人的这种评价、态度与看法的产生过程, 以及劳动者获得他人的评价、态度与看法 的过程都离不开劳动者与他人的互动。在 劳动社会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理论就是互动 论,互动论认为,劳动者行为是由他的身 份与角色决定的,每个劳动者在劳动社会 中都占有一个或多个社会位置,劳动者行 为过程就是他扮演一定的角色的过程,要 理解或预期劳动者的行为,就需要了解劳 经济的发展决定着计量属性的选择。

经济越发达、资本市场越完善,公允价值 在决策中的地位越重要。目前,公允价值 会计已成为全球普遍运用的计量属性。本 文从公允价值的历史发展、动因、特性以 及在我国的运用等几方面展开了对公允价 值的论述。

1.公允价值应用的历史发展

1.1 公允价值在美国会计中的应用 公允价值会计在美国的研究最早出

现在APB发布的“1967年总括意见”中, 主要是企业的应付债务用现值摊销。此 ,又发布第16182129号意见书, 企业某些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1975 年,FASB发布第一个涉及公允价值应用 的会计准则SFAS121984,FASB发布 SFAC5,规定了5种计量属性,是现在 公允价值会计的计量基础。1990年,又 发布了一份会计中的现值计量讨论备忘 录。FASB1990年到1999年共发布会计 准则32个,其中11个涉及现值技术的使 用。1996年,FASB发布以现值为基础的 计量的特别报告。1997年,FASB发布了 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的财务 会计概念公告征求意见稿,1999年又发 布了第二份征求意见稿。2000年,FASB 发布第7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会计计 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FASB 2002起召开会议对公允价值进行研究, 20036月,FASB启动了制定公允价值计 量准则的计划,20046月发布了公允价 值计量准则的征求意见稿。200510 发布了准则工作草案,2006年发布公允 价值计量准则。

FASB认为,公允价值计量短期目标是 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指导当前的会计 实务,其长期目际是,修订现行会计概念 框架,为使用公允价值提供理论依据。 1.2 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应

我国最初使用公允价值是在1998年, 20011月又取消公允价值的使用,改用 账面价值,但当年同时发布《企业会计制 度》,要求扩大计提资产减值的范围,按 现行市价反映某些资产的价值。现行市价 有现行成本、重置成本、销售净价、可变 现净值、可收回金额和现值,这些都是公 允价值的表现形式。后来发布的无形资 产、固定资产、存货等准则中也大多涉及 公允价值的使用。

2006215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 —基本准则中明确规定:会计计量属性 包括公允价值。从而确立了公允价值在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新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b620d7727284b73f242505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