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学记感想(二)

2022-05-02 10:01:3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礼记。学记感想(二)》,欢迎阅读!
礼记,感想

《礼记。学记》感想(二)

接着上一段,继续讲述古人学问的具体内容。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自觉觉他的君子教育开始于开学典礼,朝廷派来主管教育官员,穿上礼服,祭祀先圣,以示尊师重教。学生朗诵《诗经·小雅》的《鹿鸣》(主和乐)《四牡》(主君臣之道)《皇皇者华》(主忠信)三篇,作为将来学以致用的指示方向。击鼓打开书箱分发书籍,对学生学业表示敬重。取出木质课堂刑具,整肃风纪。夏祭开始前,不考察学生,让他们可以不被打扰,尽心学习。老师在旁观察,不急于解说,好让学生自己思考,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刚入学学生以听讲为主,不要急着问问题,这是着眼培养孩子自己的悟性。这七个方面,教育的大原则。

古书说:凡学习做官,领导人民,先学习管理事情,要作一个读书人先学习立志。就是这个意思。

现在的教育主管部门及相关机构、学校、老师,看到这些,是否会有一些反思呢?首先从当时最高教育主管部门人员的身体力行,对学习、教育的重视,于形式是内心诚敬的一种表达。古人的朗诵诗歌,让我想起了我们中学时的校歌,好像当时还是有些激情的,但也止于这个学校本身。没有学生知道:唱校歌是要让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对做学问的至高要求;对做人做事的原则进行了解。有可能现在学校有些改观,也未可知。

从这点可见古人的学问,不是啃书本、拿分数、找工作、当官发财。第三是对书本、学业的重视。这也可看出古人是从珍惜书本,激励学生奋进,开学日是个喜庆的好日子。接下来第四点,对于现在的教育来说,可能有人会反对。因为孩子摔一跤、同学间的小争吵,还有家长跑到学校评理,或老师跟家长告状。

现在,提倡的是西方的平等、人权、自由,古人也谈。从以下几条显示:不随意打扰学生学习,刚入学不考察学生;最好的老师是观察者,存其心,其后再适时的当引导者;刚入学,学生不急于问问题,要多加沉淀。我不知道有谁会反对这样的教育方式。这是古人的平等、自由、人权,而不是表面说着,心里却不是那么回事。现实生活中,哪来的完全平等、自由、人权呢?当人的内心能体悟到这些,才有可能感受到这些,否则,这一切都是谎言。

这让我想起现在学生中很流行的问题:专注力不够、创新不够、孤僻、不爱学习、给老师取外号等等。是否有人真正考虑过,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而不是把问题光追究在孩子身上?如果当今的教育能做到以上七样:对教学的敬重;立学习的理想、从小给自己有个定位;对学问的重视;对老师的敬畏(这不是害怕,而是内心有个对自己行为的约束,才能最终做到孔子的“随心所欲不逾矩”教育制度的人性化,政府部门不给学校施加升学压力;老师用心教育做好观察


者、引导者;学生多学多沉淀多积累。此七者,跟我们现在的教育,真的不相关吗?

接下来,除了在学校学习的要求以外,课后古人在干嘛呢?也是很值得借鉴的。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大学施教是讲究方法的,是顺着时序而教的,如春秋教礼乐,冬夏教诗书,所教授的都有正常的科目,学生下课及放假的时候,也都有指定的研究课业。

学习要有方法,如果不从操、缦这些小曲学起,指法不纯熟,琴、瑟就弹不好;不从通晓鸟兽草木,天时人事学会譬喻,诗就作不好;不学会洒扫应对,礼节就行不恰当,对于六艺等技艺没有兴致,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所以君子在学习方面,要藏之于心,表现在外,不论休息或游乐的时候,都念念不忘,能够这样,才能安于学习,亲近师长;与同学相处融洽而且信奉自己所学的真理。能够这样虽然离开了同学师长,也不会背弃道义。《尚书·兑命篇》说:恭敬谦逊,努力不倦,如此修行便能成功。就是这个意思。

这种描述,让我非常向往。哪里有一所学校,让孩子想学什么、就学什么,也不为分数、不为父母面子、不为相互比较,好像学习的乐园,人间仙境。时时处处,都非常的悠闲、舒适、愉悦。这也是我们智慧学校的办学宗旨,也是我们大家努力的方向,这样,更感受到了,自己的责任。

接下来,开始说现实的教育,以作为比较: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现今之教人者,口里虽然念着书本,心里并不通达,故意找些难题来问学生,讲一些枯燥无味的名物制度,让人听不懂;但求多教,不管学生明不明白。而且教人时没有一点诚意,又不衡量学生的程度与学习能力;对学生的教导违反情理,学生求学也违逆不顺。如此一来,使得学生愈来愈厌恶学习而且憎恶师长;以学习为难为苦,而不明白学习的快乐与好处。虽然课业勉强读完了,也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教育之所以不能成功,原因就在此。

这是古人的话,其实再对照一下,两千多年前教学的弊病,好像丝毫没有改变,对于现在很多所谓的教育专家说:以前的东西,都是迂腐,要推翻。是不是一个天大的讽刺,为何“迂腐”到现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已经把当今教育的弊病道清。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需要反思的。

当今的考试、学历教育很多学生考完恨不能把书烧了,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呀。当然,人的本性是要逃离痛苦的,那现实中的厌学、辍学、逃学也就从这而来吧。非常希望更多的施教者,可以有更多的反省。(刘杰)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e016741336c1eb91a375d7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