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2023-01-03 09:57: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分析》,欢迎阅读!
原因分析,饮食文化,中日,差异,形成

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日本的文化就深受中国的影响。因此,日本的饮食与中国有着许多相同之处。比如,日本人和中国人饮食餐具基本相同,都是使用筷子、碗、盘子等。虽说现在许多人钟情于西餐,但传统的“日本料理”吃起来还必须使用筷子。其次,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待客都非常热情。古人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中国家庭,一旦来了佳宾高朋,采购、烹饪、陪客,忙煞主人。备料丰盛,做工精细,烹调讲究“色、香、味”待客力尽地主之宜。日本人接待客人也是充满诚意的, “不亦乐乎”与中国人不分上下,往往为了一顿饭,提前好多天向饭店预约,甚至开车带着客人跑到老远去用餐。 然而中日两国饮食文化又存在很大差异,文章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双方的待客方式及观念大相径庭 中国人待客,喜欢“宁剩勿少”,好像餐桌上饭菜剩得越多,越能显示出主人的盛情与美意。即使饭后餐桌上一大堆残羹剩饭,主人也还会再三表示歉意:“没有什么可吃的,真过意不去。”而日本人待客,“料理”(菜肴)的数量会恰到好处,既让客人吃饱,又不剩饭剩菜,否则会认为“もったいない”(太浪费了)“料理”所用的材料讲究“新、奇、鲜”并非全是“鱼肉荤腥”,而是荤素搭配,哪怕是自家长的一把不起眼的青菜,主人也会很自豪地向客人宣称“这是自家产的啊”“这个菜很好吃呀”,以此表明待客之盛情。并且,日本人使用的餐具也有一番讲究,往往根据菜的种类选用不同的器皿,而且会在菜上放些花草增加自然感。此为差异之一。

二、烹调方法有很大差异 中国菜讲究“色、香、味”,属美味型菜肴;日本料理注重“新、 奇、鲜”,为营养型菜肴。中国菜分为多种菜系,并有“烧、炒、爆、煮、炸、蒸”等二十多种烹制方法,这是日本料理所望尘莫及的。日本人喜爱“清淡的口味”,生食或把食物放入水中煮食为多,所以日本料理被称为“煮たき文化”。这种做法也许与日本水源充足、木材丰富有关。除此之外,日本料理的烹制方法还有烧、烤、炸等有限的几种。 制做中国菜时,特别讲究火候。其做工之精细,种类之繁多,令日本人目不暇接,因此,有些专业用语译成日语时,很难找到与之匹配的词汇,只能做相应的解释。

三、佳肴还需美酒配

中国人在宴会上经常喝白酒、啤酒,有时也掺喝红酒。日本人常喝的酒水有:啤酒、日本清酒、威士忌、餐酒,在中国餐馆里,亦有绍兴酒供应。在饮酒习俗方面,中日两国存在很大差异。日本人敬酒而不劝酒,习惯适可而止。只要说一声“已经喝好了”,主客双方就不再劝酒了。这是他们的人生体味的一个很独到的地方。中国人则习惯一醉方休。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的喝酒,是与工作截然分开的,工作时间饮酒是根本不允许的。一般情况下,日本人在喝酒时也不会涉及友人之间应办的正经事的话题。即使为了公司利益的宴请场合,日本人也会喝得极为谨慎与表面化。这与中国社会的喝酒即工作,不喝酒不办正经事的世风,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此为差异之三。

四、待客方面的差异

中国人好客,常常轮流作东聚餐,到了吃饭时间,如果谁说一句“走,下馆子去!”往往是邀请的人掏钱,并且在餐桌上没有两、三小时是下不来的。而在日本,同样的场合,那也往往是各付各帐,彼此之间用不着客气。另外,日本人吃饭讲究速度,即使是公司的老板,午


饭通常也只吃一碗五、六百日元的面或“便当”

纵观上述中日两国饮食文化的差异,究其原因,与两国的历史发展密切相关。中国自古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封建主义起着主导作用。中国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形成了 温、良、恭、俭、让的民族风貌与世态人情。翻一翻《礼记》的《内则》与《曲礼》篇,便可以清楚地知道, 远在那个年代,中国人举凡进食的规律、礼数、章法和禁忌等,都已有明晰的总结和具体的守则。这些礼仪伴 随着农耕文化的成熟而日臻完善, 成为中国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由此产生了许多吃的学问。自古以来,中国的美食家层出不穷,有名人,也有平民百姓。如苏轼的“东坡肉”,麻婆发明了“麻婆豆腐”,各个朝代产生了林林总总的名吃。

日本至平安时代,崇中媚华,只要是唐朝的东西,大都会赢得平民百姓,尤其得到贵族阶层的崇尚和效仿。可以说,中国的食文明对日本人吃喝之道的形成,起着卤水点豆腐般的推进作用。另一方面,日本人对于得来不易的人家的好东西,一旦到手便绝对不肯轻易放弃。明治时代开始,随着西餐的引进,不但使日本料理的面目大为改观;而且,食文化领域里的西方文明,也开始在日本列岛 上生根、开花、结果。这使得日本饮食文化的整体素质,既具有东方之美,又饱饮了足够的人类现代营养。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并且达到了较高的文化品位。但是,由于日本地域狭小,物产不丰,尤其是“明治维新”以后,统治者的目光主要瞄准对外扩张和经济发展上,很少顾及吃了。因此,日本人从小就养成了“节约”、不奢侈的习惯,以至有了闻名世界的“美名”——“小气”

近百年来,内忧外患的国情,使得中国文化的发展由长期领先变为明显滞后。中国的饭菜虽然还是那么令人叫绝,但整体素养却令人不敢恭维了。一些中国饮食文化的遗产和习性,在我们邻居日本那里保存得完好无损并得到了发扬光大。在日本,你可以随处享受到日本普通家庭的饮食礼仪的快慰。家庭主妇做好饭菜之后,喊家人将餐桌团团围住,全家人对 菜鞠躬道:“我领受了”并拿起筷子开始用餐。日本人以为,人类所食的一切无不是神赐予的,享用时务必首先对神的厚爱致意。夹到碗里的饭菜必须吃得干干净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对饭菜的口味,不可以随便挑剔;一般要多少说上两句恭维之辞 ,以体谅劳作者的辛苦。用餐既毕,筷子要规规矩矩放在自己的碗的旁侧, 并再次向桌面鞠躬道“谢谢招待”才行。日本人在家庭是这般,在公众场合更是如法炮制;无人例外,整齐划一,温文尔雅,文质彬彬。

日本的饮食文化源于中国,两国饮食习惯孰是孰非,我不敢枉加评判。但是,我国当今社会许多中老年人所患的心脑血管病与摄入的脂肪和胆固醇过高有关却是不争的事实。日本是世界上有名的长寿国家, 现在日本人的平均寿命高于中国人。有专家认为,这很大 程度上得益于日本人良好的饮食习惯——崇尚绿色食品, 讲究营养,不暴饮暴食。

日本人的饮食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每人每天摄入的热量正好和日本人的个头所需要的相符合;

2.从蛋白质、脂肪和炭水化合物中摄取的热量保持着一种理想的平衡;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ea2e02351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b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