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史之林语堂

2022-04-11 13:20: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现代文学史之林语堂》,欢迎阅读!
林语堂,现代文学,史之

现代文学史之林语堂

在中国现当代的文学大家之中,许多人可能更喜欢鲁迅,郭沫若等人,其实林语堂先生也是一位在文学上造诣很高的大师。

一位大家往往在很多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初闻林先生之名,还是小时候看的一部电视剧《京华烟云》。后来也没有机会接触他的作品。

大学里的一位文学老师在暑假前推荐了一本《中国人的智慧》,看完后感触很深,其作者就是林先生。其中的一句名言,在当下用于针砭时弊,也颇具影响力。一个名族退化的标志不在于龌龊,而在于畏惧龌龊。

林语堂(1895---1976年),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895出生于福建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为教会牧师。

《中国人的智慧》一书原本是用英语写作的,并且是林先生写给外国人看的,旨在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使西方人能够比较确切而客观地了解中国。书中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中国人的文艺与生活情趣。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曾评价说“与所有的伟大著作的诞生一样,林语堂先生的这部著作不期而出世了。它的笔墨是那么豪放瑰丽,巍巍乎,焕焕乎,幽默而优美,严肃而愉悦。我想,这是一本最真实,最深入,最重要的关于中国的书。尤为可贵的的是,它的著作者,是一位中国人,一位现代作家,他的根深深地植于往昔,而灿烂的鲜花则开于今天。

幽默

林先生也是一位幽默大师,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幽默是做好的讽刺。20世纪初期的中国,无论是社会还是政治,文化,经济,无不处在最黑暗的时期,广大人民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时势造英雄,于是,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呐喊,以鲁迅,胡适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兴起。自20世纪20年代起,林先生和他们一起,运用幽默手法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斗争,在实践中探索幽默理论,并创造了基调高亢、语言诙谐、讽喻犀利的“语丝体”散文,而林语堂本人也被称为“幽默大师”

林先生在《一夕话》中谈到“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

“中国的幽默,观乎高度滑稽的送葬仪仗的表现,是存在于外表的形式,现实的内容无关。一个人倘能赏识中国葬仪的幽默,大概已能读读或好好地翻译中国政治方案了。政治方案和政府宣言是存乎形式的,它们大概系由专门的职员来起草,专司起草职员系宏丽辞藻、堂皇语法的专业者,恰如贳器店之专备婚丧仪仗、灯彩行头以出租为业者,故有见识之中国人士便不当它一回事。倘若外国新闻记者先把送葬彩服的印象放在心上,则他大概不致再误解中国的一切方案宣言,而慢慢地放弃把中国当作不可理解的特异民族的念头了。<中国人的智>



爱情

林先生的妻子廖翠凤是他的第三位恋人,她是鼓浪屿的首富廖家的二小姐,而当二人拟订终身时,廖翠凤的母亲却有异议,说:“和乐(林语堂的本名)是牧师的儿子,家里很穷。”廖翠凤却坚决果断地说:“贫穷算不了什么。”就是这句


话一锤定音,成就了林语堂与她的婚姻。金婚五十载,相伴与相知。结婚后,林征得廖的同意,将结婚证书烧掉了,他说“结婚证书只有离婚才用得上”。烧掉结婚证书,表示了他们永远相爱、白头偕老的决心。

林先生曾经说过:“只有苦中作乐的回忆,才是最甜蜜的回忆。他们即使穷得没有钱去看一场电影,也可以去图书馆借回一叠书,俩人守住一盏灯相对夜读,其乐不改。所以大师亦说,穷并不等于“苦”,他从来没有“苦”的感觉;世俗所谓的“贫穷夫妻百事哀”的逻辑,完全被他推翻了。

有人问他们半个世纪“金玉缘”的秘诀。老夫妇抢着说,只有两个字,“给”与“受”。在过去的一万八千多天里,他们相互之间,尽量多地给予对方,而不计较接受对方的多少。林先生说:“婚姻犹如一艘雕刻的船,看你怎样去欣赏它,又怎样去驾驭它。1976326日,林先生逝世于香港,灵柩运回台北,埋葬于阳明山麓林家庭院后园,廖仍与他终日厮守。

生活

林先生一生曾三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的《生活的艺术在美国重印40次,并被译成英、法、意、荷等国文字,成为欧美各阶层的“枕上书”

生活确实是一门艺术我们所理解的不过是把生活比作一面镜子,你对它微笑,那么它也对你微笑,你对它苦恼,它也对你苦恼。可是林先生确认为,读书并非为了做学问或钻研什么大道理,而是为了生活的乐趣。

一个学者是像一只吐出所吃的食物以饲小鸟的老鹰;一个思想家则像一条蚕,他所吐的不是桑叶而是丝。──《生活的艺术

国人一向信奉知足常乐的思想,这也是中国人天性的一个方面,长期以来的社会环境,让我们形成了这种习惯。因此有了中庸之道和鲁迅笔下的“阿Q神”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和压迫,我们追求的往往是安定,随即形成一种思想,安定即幸福。可是西方人呢?他们把各自的权力视为上帝,懂得积极争取和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国人更多的时候才去的是息事宁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至于有人说,中国的法律在保护你的利益时,没有作用,可是在惩罚你的时候,它将是无敌的。

人生是残酷的,一个有着热烈的、慷慨的、天性多情的人,也许容易受他的比较聪明的同伴之愚。那些天性慷慨的人,常常因慷慨而错了主意,常常因对付仇敌过于宽大,或对于朋友过于信任,而走了失着。……人生是严酷的,热烈的心性不足以应付环境,热情必须和智勇连结起来,方能避免环境的摧残。──《生活的艺术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1671cafd1f34693daef3e8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