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三四十年代“救亡派”与“学院派”的救亡音乐思潮争辩

2023-03-25 19:38: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管窥三四十年代“救亡派”与“学院派”的救亡音乐思潮争辩》,欢迎阅读!
救亡,学院派,管窥,思潮,争辩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管窥三四十年代救亡派学院派的救亡音乐思潮争辩

作者:刘畅

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02

【摘要】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救亡音乐思潮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激动人心,也是历史内容最为沉重的一股音乐思潮。本文以这场音乐思潮中音乐本质音乐战时音乐三个主要命题为角度,深入探究救亡派学院派对于救亡音乐的不同观点与论争。 【关键词】救亡音乐;救亡派;学院派;思潮争辩 一、救亡派学院派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前半期的救亡音乐思潮,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激动人心、也是历史内容最为沉重的一股音乐思潮。30年代的中国音乐界,学院派救亡派这种称谓究竟由谁最先使用,现在已难以详加考证。不过贺绿汀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

毫无疑问,30年代的救亡歌咏运动是好的。但是人为地虚构一个所谓学院派作为新音乐运动的对立面,并且对之进行长达几十年的无休止的斗争、攻击、污蔑,造成音乐界长期以来不能团结。这是严重违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①

从贺绿汀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学院派是作为音乐运动的对立面而被人为制造出来的,这表明两派之间已经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与矛盾。1934年呂骥与张昊的笔战为两派之间的斗争拉开了序幕。

二、救亡派学院派的三大主要命题论争 (一)音乐本质

在艰苦的战时环境下,不同派别的音乐家关于音乐本质产生不同的见解。当时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阶级性的论述,无疑为左翼音乐理论构建其阶级论的音乐本质观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左翼音乐家主张一切类型的音乐作品都应该包括有政治内容在内的思想因素,音乐与政治,形式与内容并非互相排斥,而是需要共处一体,互相依存。鲁迅也曾说过:在一切人类所谓为美的东西就是于它有用,于是为了生存而和自然以及别的社会人生的斗争上有着意义的东西。②所以这是一种带有明显社会功利价值倾向的音乐观。但是,左翼音乐家对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刚传播进来时也存在片面机械的理解。作为音专具有代表性的黄自、萧友梅先生认为抗战期间不但要产生用以唤醒民众的救亡歌曲,还要进一步创作能够代表中国音乐文化的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乐,但在抗战全面爆发后,学院派在舆论方面处于被批判的地位,并波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 (二)新音乐

中国乐坛上存在着两种音乐,即由共产党人领导的音乐运动以及自萧友梅、黄自以来的专业新音乐。这两种新音乐,在抗战、民主的旗帜下结成同盟,但在音乐观念和创作风格上两者又存在较大不同。

关于新音乐中的的体现,救亡派音乐家吕骥认为: 音乐不是作为抒发个人情感而创造的,更不是凭什么神秘的灵感而唱出的上界语言,而是作为争取大众解放的武器 ,表现、反映大众生活、思想、情感的一种手段,更担负 起唤醒、教育、组织 大众的使命。这段论述力求一种艺术性与党性统一的结果,功利性十分明显。而最早对救亡派左翼音乐提出挑战的是汀石(张昊)。他在1934年发表的《从音乐艺术说到中国的实用主义》 一文中提出:

要谋中国民族的音乐及其他艺术生活之发展以诱导民族情绪之焕发而增强其活力以克服环境,首先必须终止我们祖先所遗留的实用主义。

按汀石的解释,他所说的实用主义是指中国历史上长期遗留下来的一种要求达到一种物质的、可触摸的目的。呂骥着眼于中国人民对于物质生活的改变或变革,指出汀石的主张是深深地中了唯心论者之精神生活底毒害。此后汀石与吕骥又各自进行了批评与反批评。 (三)战时音乐

40年代后期,救亡派与学院派思想观念持续较量。九一八事变以后,东三省陷落激发了中华儿女的抗日救亡意识和爱国热情。在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后,救亡歌咏活动在全国各大、中城市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这一时期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以救亡歌曲的创作为中心。救亡派左翼音乐理论中客观存在着的某些片面性及其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中较为普遍的标语口号式倾向引起了学院派一部分音乐家的注意与批评。1937年,陈洪发表《战时音乐》一文,就战音乐和非战时音乐之异同提出看法,反映了一些爱国音乐家对单纯救亡歌曲不能满足其对音乐的多方面精神需求的现实。的确,将救亡音乐凝固为救亡歌曲唯一的体裁是极为片面绝对化的,完全没有考虑到除工农大众外,其他阶层对救亡音乐形式多样化的需求。这场关于战时音乐的争辩实质上反映了新音乐创作中政治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矛盾问题。 结语

回顾20世纪三四十年代救亡派与学院派之间的是非斗争。这场历史性的分歧与对峙根源于双方对新音乐本质认识的不同。事实上两派均对抗日救亡做出巨大的贡献,是对于音乐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角度的理解有很大差别。但无论怎样,带有霸权主义的音乐思想永远不会占据历史的舞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注释:

①贺绿汀《对1985年的希望》,《贺绿汀全集》第6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第一页。

②鲁迅《鲁迅全集》第1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7页。 参考文献

[1]冯长春《中国近代音乐思潮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出版 [2]余锋《近代中国音乐思想史论》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出版

[3]吕骥《中国新音乐的展望》《光明》第一卷五号。1936810日。转引自居其宏《战时左翼音乐理论建构与思潮论争》,《中国音乐学》2014 年第 2 33页。

[4]汀石 :《从音乐艺术说到中国的实用主义》(1934),参见张静蔚编《搜索历史——中国近现代音乐文论选编》,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年,第198200 页。

[5]陈洪《随笔·战时音乐》,《音乐月刊》1937 年第1卷第1号,第23 页。转引自余锋《论左翼音乐理论批评》,《文艺理论与批评》199805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16e9bdf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b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