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32篇:读文随笔∣中考命题中的“支架”问题

2023-03-05 12:33: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021年第32篇:读文随笔∣中考命题中的“支架”问题》,欢迎阅读!
支架,命题,中考,年第,随笔

2021年第32篇:读文随笔中考命题中的“支架”问题

中考命题中的“支架”问题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中小学教材教学》2020年第12期发表了江苏省溧水中学诸定国老师的论文《指向“表达与交流”任务群评价的支架:设计与理性审视——以近年中考为例》。恰好我前几天也写了一篇关于“支架式命题”的论文,不过细读诸老师的论文后,我就在想:如果当时早点看到这篇文章,恐怕我就不会再写一篇类似的文章了。这一方面说明我的学术视野还比较窄,另外也说明我对“支架式命题”的研究还远远不够透彻,不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与诸老师的论文相比较,我的文章缺陷主要有:

一是对于支架类型的分类不够精确。在我的文章中,我也注意到了支架分类问题,并且整篇文章就是按照支架类型划分层次的。诸老师将支架分为概念支架、思维支架、情境任务支架、程序支架、策略支架和评价支架等六类。其中概念支架主要是提供相关概念性知识,例如浙江温州卷对“笔记”的阐释。思维支架是“如何进行思维的环节、程序、步骤和方法”,例如题目中出现的思维导图、框架图、鱼骨图、表格等,程序支架则是指导学生具体做什么,即如何分步骤操作,例如温州卷提供概念支架后,又将写作任务分为写作对象、写作目的、文本类型和参考角度等。我一直以为“思维支架”和“程序支架”是一回事,这也是认识方面的误区,两者虽然共通之处,但也有区别。前者主要是思维的支撑,包括可见的和不可见的,后者主要是操作的流程与方法,类似于张华主张的“技术”。情境任务支架来自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也有相关论述。我只是简单地称之为“情境支架”,其实这种情境是带有任务的情境,这在各地的中考作文题、语言表达题、综合性学习等题目中是十分常见的,甚至在文学类阅读、实用类阅读、古诗文题目中都能见到。策略支架,指向的是学生解决困难或完成任务的方法,这种支架有时候与知识支架、概念支架有概念交叉。评价支架,


我的称呼是“元认知支架”,不知道哪种更准确。因为中考试题本身就是评价,再称为“评价支架”会不会引起误解?

二是我对支架的表现形式没有再继续研究和划分。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支架或学习支架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同伴支架”,就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头脑风暴、合作交流等形式突破学科问题。但在纸笔测试形式的中考试题中,这些支架是无法测评的。中考试题中的支架主要是文本资料类。诸老师将中考试卷中的支架分为三种类型:首先是文字描述呈现,例如介绍某个概念、解释某个词语等,其次是图表形式呈现,例如试卷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图型和表格等,这在中考试题中是十分常见的,再次是文字描述与图表综合呈现。这种形式也很常见,因为单纯的图表毕竟不能说明问题,图表和文字相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温州卷中请考生描述汪洋大海是如何变成世界屋脊的,题目既给了相关文字,也给了板块运动的相关图片。我的思考在于:呈现支架特点的目的是什么呢?或者说,我们在进行试题研究时,仅仅从对试题进行客观描述,意义在哪里呢?支架分为图表、文字或图表加文字,那又怎么样?这是一种命题的策略呢,还是能够考查学生某种能力呢?这些问题,值得我进一步思考。

三是我没有对支架的特点进行梳理分析。这一点也是我在试题研究时的最大弱点,即不能够从宏观层面上对某种题目类型进行概括。例如诸老师在文中将支架的特点概括为真实性、综合性、丰富性。这些“性”是怎么提炼出来的?我一直比较模糊。再比如我在一篇有关教学方法的论文时,我就不习惯对这种教学方法的性质进行概括。当然这也与我的阅读习惯有关。在期刊杂志、专业著作中遇到“性质”之类的内容时,我要么是跳过不读,要么是快速浏览,这也导致我在这方面是十分薄弱的。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真正能够看出我与作者学术差距的一点,即目前我还没有能力对中考试题进行“理性审视”,这是因为我对试题研究还没有到达一定的深度。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现代人看古代诗歌,感觉每首都是好诗,即使古人对某首诗的评判也会有差异,但由于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现代人看古代诗歌,就会有这种感觉。而只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1e3f7526d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4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