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16篇:读文随笔∣写作知识教学的转向

2022-07-21 20:30: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021年第16篇:读文随笔∣写作知识教学的转向》,欢迎阅读!
年第,转向,随笔,写作,教学

2021年第16篇:读文随笔∣写作知识教学的转向

写作知识教学的转向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语文建设》2020年第11期发表了杭州师范大学叶黎明教授的论文《从知识本位到需求本位——写作知识教学的重大转向》。从副标题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中心是写作教学中知识教学的变革,具体说来就是要从知识本位的教学转变为需求本位的教学。叶黎明教授的观点与邓彤、荣维东、周子房等人的作文教学观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视作写作教学观念转变中的新生力量。这些学者的专著、论文,也是我目前在作文教学方面的主要学习对象。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到近几年发表的论文,我也可以看出叶黎明教授在写作教学研究方面没有止步,而是有一些新的思考和创见。

作者说的“写作知识教学模式”,主要就是构建以“文章作法”为核心的知识体系的教学,这些知识包括以下三种:一是现代文体知识,主要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二是承续我们传统的文章作法知识,包括选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的知识,以及对待写作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是实用文写作知识,包括新闻、调查报告、演讲稿等应用文写作的知识等。而知识本位的写作教学,其基本模式是四个步骤:一是确定教学目标,主要是写作知识或技巧的选择与明确,二是例文演示,包括学生的优秀习作、名家范文和教师下水作文等,三是实践,即进行构思、选材、立意、起草、修改等阶段的练习,四是分享与评价,主要是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习作、教师评改与反馈等。实际上,作者说的知识本位的写作教学目前在一线教学中十分流行,教师对文体知识、写作技法知识十分熟悉,作文教学也形成了固定的流程。

在一线教学中,不少教师又形成了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或写作模式,作者举了两种偏好:一种是分解式知识讲授,即教师对教材中的文体知识进行精加工和教学转化,追求知识的具体化、可理解和可应用。例如余映潮老师的《初中说明文简明构思指导》。对于这种教


学偏好,作者提出了三个疑问:学生是否有足够的动机和兴趣去学习知识?学习如果不知道何时、何地、何由使用这些知识,知识是否能被自如地提取?一般性知识例如说明文的写作顺序,在具体的说明文如投诉信、简历等写作中是否有用?这三个疑问,击中了分解式知识讲授的痛处。第二种是分解式知识体验,即用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体验知识的运用以及由此带来的获得感。例如王栋生老师的《思考问题的路数》等。这两种倾向,前者重视写作知识的传授与讲解,后者注重知识的体验,注重学生写作知识的建构。

对于知识本位的教学,作者进行了反思,主要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般知识是否能够迁移?作者认为,一线教师教给学生的多数是去条件化的惰性知识,这些知识是无法应对未来的实际写作的。二是序列化知识对学生来说有用吗?教师热衷于建构序列化知识,包括我以前也试图建构一个包含作文审题、作文结构、作文表达等内容的新材料作文写作序列,背后隐含的假设就是:连贯有序的教会使学生学的更好。我之前也有这种想法:只要把新材料作文的方方面面都讲到位、训练到位,学生一定能够写出优秀的议论文。实际上,这是一种假象。写作本身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但并不是说所有这些程序的知识都具备了,学生就一定能够写出优秀的文章。这一点也是我将写作关注的点从“写作成品”到“写作过程”“写作支架”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要从知识本位的教学转向素养本位的教学。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出发点是知识,后者的出发点是学生的实际需求,即任务驱动型写作。进而,作者又提出了两种具体的写作教学模式:一种是基于任务驱动型写作的知识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更加重视情境任务的分析以及写作知识的建构与内化。例如某教师执教说服性文章的写作策略,先设计了具体的情境任务:“校长准备派初二或初三年级的学生去回访国外友好结对的学校,正犹豫不决。假如你是初三年级的学生,请你写一封信给校长,说服他派初三而不是初二的学生去。”然后通过头脑风暴、小组合作等方式,请学生思考“什么样的理由是好的理由”,这也是说服性文章的教学核心。

第二种模式是任务驱动型写作的素养培育模式,即借助写作任务


的完成培养学生的语文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正确的态度价值观等。这种模式由四个要素构成:一是情境任务,即教师针对学科核心素养的某个方面或结合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创设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中具有代表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二是写作条件分析,即教师组织学生分析完成任务需要的要素,例如目的、对象、语境、内容、体式等;三是支架式教学,即针对学生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微型教学;四是学习成果,即学生展示和交流综合的学习成果,教师来评估任务完成的情况。这种教学模式与我们目前正在研究的“支架式作文教学”有一定的重合之处,但我们所要思考的是,要更加重视情境任务的设计与分析,然后再针对学生的实际困难搭建具体的写作支架。

在作者看来,任务驱动型写作教学,就知识教学而言,是从“知识本位”向“需求本位”、从“教师立场”向“学生立场”的转变,营造“学习者中心”的教学环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还意味着教师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聚焦典型任务的典型问题,组织支架式的微型教学。这是任务驱动型写作教学与传统写作教学的区别之一。这些阐述,我认为也可以作为“支架式写作教学”的理论基础。当然,提倡任务驱动型写作教学、支架式写作教学,并非要全盘否定过去的知识教学,知识在写作教学中依然有重要作用,将知识转变为支架式教学中的“知识支架”,是一个比较不错的思路。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e0679f288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a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