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范文:2714-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途径研究

2022-12-15 21:28: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课题申报范文:2714-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途径研究》,欢迎阅读!
工匠,高职,范文,课题,申报

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途径研究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

“工匠精神”的召唤。所谓工匠精神,简言之即工匠们对职业的敬畏、对产品的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追求、对品牌的专注坚守。所在今天,基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强国梦的理想背景,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需要千千万万具备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

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层次职业准备教育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专门技术人才。在兼顾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使认真、敬业、执着、创新成为高职学生的人生追求,使更多的大学生适应多变的环境和应对未来的挑战,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

“工匠精神”与高职人才培养可谓笙箫共勉。工匠的“造物”能力和技艺不仅是衡量和决定工匠水平高低的先决因素,也是工匠智慧和灵感的集中体现,创造精神是工匠精神的灵魂。“工匠精神”对产品的独具匠心、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追求正是高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职业能力要求;而“工匠精神”强调的对职业的敬畏、对品牌的专注坚守又恰巧是高职人才培养的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

工匠精神是从业人员对待职业的一种态度,是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国内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企业越来越看重高职毕业生除技能之外的职业精神,其是职业态度。然而,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尤其高职教育领域,对工匠精神的研究刚刚起步,虽然已有学者对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作了探索,但是,目前亟需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工匠精神的内涵、现实意义等操作系统进行挖掘和研究。因此,本课题拟从工匠精神的内涵入手,对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作初步探讨。 2)课题界定

该课题属于大学生职业精神指导和培育建设研究。课题对现代“工匠精神”的内核进行深度解读,对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模式进行深入调研,探索构建“学校教育园环境、校企合作”三维一体的“工匠精神”培育模式。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对“工匠精神”的研究。首先是对传统“工匠精神”的解读: 陈明富的《古代涉“工匠”义词语历时考察》,胡化凯的《先秦儒家对于工匠技术活动的认识》 樊蕊的《 中国古代工匠伦理探究》等对传统“工匠精神”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再次是对“工匠精神”的现代解读。亚力克·福奇的《工匠精神》,韩福东的《中国人的工匠精神》,秦孟华的《 工匠精神和标志本土化设计的思考》,彭翔飞的《简论中国现代服装设计更需“工匠精神”》从不同侧面探讨工匠精神的时代必要性。同时也有学者,如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提出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是企业、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应整合各种教育资源,采用多种教育途径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①理论意义 在理论建设上,本研究主要澄清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力培育和精神追求两难问题,转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视角,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突破“职业能力”本位的研究思维定势,二是以“工匠精神”为人才培养研究视角,从职业精神角度充实高等职业教育基本理论体系。提出职业精神培育的实践模式,丰富和开拓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育理论。


②实践意义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有益于摆脱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非此即彼的思维误区。培养“完满”职业人,目前在职业教育理念层面已经达成共识,然而在实践过程中,陷入了“强调职业能力培养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首要性”与“提升精神境界对职业教育育人的本质要求与意义”的两难境地。本研究则在职业精神特别是“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实现职业能力与职业精神培育有机结合,走出职业教育片面强调一方、非此即彼的认识和操作误区。 二是有助于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实践性。本研究通过调查目前高等职教育职业精神培育的过程,揭示了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提出了“工匠精神”培育模式,并为提升职业精神培育的有效性提供活动设计的参考性框架,从而实现形上层面的精神教育可操作化。

2、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1)理论依据

美国学者莱尔·斯潘塞曾提出著名的“冰山理论”,以漂浮在水中的冰山为例,将职业素养具体分成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两部分。具体而言,显性职业素养恰如露出水面的部分,即职业人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和外在形象;隐性职业素养则好似隐藏在水下的部分,通常轻易不为人察觉,主要由职业意识、道德品质、职业作风、责任态度几个方面构成,是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的重要指标。本课题参考借鉴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经验,结合莱尔·斯潘塞的“冰山理论”,从显性职业素养培育和隐性职业素养激发两个层面,探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合理路径。 2)研究目标

①对高职院校职业精神培育的现状调研,将职业精神及其培育具化为访谈和问卷的问题,形成科学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

②构建“学校教育、校园环境、校企合作”三维一体的职业精神培育模式。 3)研究内容

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理论构建:包含职业精神培育的理念和“活动——体验”培育模式设计;

②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现状分析:包含职业精神培育基本现状和职业精神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③构建“学校教育、校园环境、校企合作”三维一体的职业精神培育模式。 4)研究假设

①职业精神培育是一个全方位的渗透过程,是一项学校的教育理念、硬件设施、制度举措、课程活动协调一致的系统工程。

②从“学校教育校园环境、校企合作”三个方面构建职业精神培育模式,并找到各种教育途径之间的契合点,共同推动符合职业精神教育规律的培育体系的形成 5)创新之处

①研究视角上、内容上的创新性:突破“职业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研究思维定势,彰显职业教育人文关怀的“职业精神”,特别是“工匠精神”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通过构建职业精神培育理论及实践模式,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关注个体生命精神的主动发展。

②研究方法上的整合性:研究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如文献综述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采取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结合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交叉视角,以整合理念展开研究,具有创新性。

③研究成果的应用性:研究目标及成果具有现实应用价值, 在职业精神特别是“工匠精神”培育途径上,构建了学校教育校园环境与校企合作途径相结合模式,将主题人文活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2d251ee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f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