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柴静《看见》有感111

2023-01-04 17:34: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读柴静《看见》有感111》,欢迎阅读!
有感,看见,柴静《,111

感悟

---读柴静《看见》有感

地理组:李述贤

整体书一字一字看过去,当合上最后一页时,还舍不得结束。这就应该是《看见》给我们每一个读者的震撼和共鸣吧。读它时,让我犹如身在其中,感受当事人的情感,体会事件的本质,感悟人生的真谛,内心有太多无法言表的情感就那样不断的肆意翻滚着、流淌着。

此书,她用坦诚的语言陈述着自己的十年成长路,不断剖析自己,不断正视自己的不足,让我们感受到了有血有肉的作者。深入一线,“出生入死”给我们带来的事件真相,她的经历,她的采访,常常会触动我心弦,让我随之潸然泪下。

不沟通或沟通不当是很多悲剧的原因。做完《双城的创伤》之后,作者对这期节目反思:“它们没有被呈现,这是一个新闻媒体的‘政治正确’我们叙述了一个事情的基本框架,但只是一个简陋的框架,以保护大众能理解和接受这个‘真相’在最后的成片并没有把孩子们内心很黑暗的地方呈现出来,而呈现了一种大众能接受的事实。真正的事实并不是如此,只是出于“政治正确”而选择放弃。书中讲到,当真相真正呈现在大家面前时,会引发另一种偏见,以为十二三岁的孩子怎么就这样,“虽然大家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又与他们有什么两样。”作者事后认为,“对人的认识有多深,呈现才有多深”。之后谈及托尔斯泰创作《安娜·卡列宁娜》时写道:“人性却自有它的力量,它从故事的枝条上抽枝发芽长出来,多一根枝条,就多开一层花,越


来越繁茂广大。安娜的死亡最终超越了小市民式的道德判断,在人的心里引起了悲剧的共鸣。十二三岁的孩子更需要理解,关心和包容,更重要的是我们大人要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孩子。

作者写《看见》的出发点不在于揭露多么惊天动地的社会黑暗面,她关注的,是新闻中的“人”。由此,也决定了她的新闻调查是平和,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在药家鑫事件中,作者曾采访过的一位抑郁症患者——宋,他说他理解药家鑫。他说:“药家鑫不像我这么幸运,他就是没扛过去这几年。”药家鑫的故事让我们知道,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太重要了。孩子的成长以及父亲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当父亲用暴力手段去解决问题的时候,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的手法必然是暴力,当父亲对受欺负的孩子漠然置之的时候,孩子可能得出的结论是这就是个弱肉强食的社会,暴力才能解决问题。这一事件深层折射出的是现在家庭教育问题。所以,一个事件产生,它深层折射的问题,它的源头在哪里,我们还是要多问问、多思考。跳出问题看问题,不冲动、不盲目、不求急,有时“慢”也是一种效率。

《看见》这本书还教会我用客观的、全方位的角度去看问题。经常和孩子们打交道的我们,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要比他考个多好的成绩更重要。同时和家长的沟通也是教书育人的关键,学生如果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学习好坏与否,最起码他将来不会成为一个危害社会的人。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39cc8b8a6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d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