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鹊桥仙夜闻杜鹃》阅读答案及赏析 - 诗词阅读及答案

2022-09-02 20:17: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辛弃疾《鹊桥仙夜闻杜鹃》阅读答案及赏析 - 诗词阅读及答案 》,欢迎阅读!
答案,辛弃疾,阅读,鹊桥,杜鹃

辛弃疾《鹊桥仙夜闻杜鹃》阅读答案及赏析 - 诗词阅读及答案

鹊桥仙 夜闻杜鹃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阅读提示】宋孝宗乾道八年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两句运用了怎样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3、词的最后两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一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 这首词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请依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之。【参考答案】

1.答案:这三句描绘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3答案:表达了词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却,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和悲叹5. ①人在羁旅的寂寞思乡之情,半生飘零的悲凉之情,壮志未酬的惆怅之情。阅读练习二: 参考答案:

阅读练习三:

1.词中出现的意象杜宇常被赋予 的情感。2.简要分析这首词的上阙所用的表现手法。参考答

1.悲惋2.1)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表达诗人对时政的忧虑和对身世的感慨,都极为深郁。2)衬托(或:对比)通过林莺巢燕的静突出了杜鹃啼鸣的悲凉,并勾起了作者家国变故之思,游子羁旅之愁,壮志难酬之叹。 赏析:

乾道八年(1172)冬陆游离开南郑,第二年春天在成都任职,之后又在西川淹留了六年。据夏承焘《放翁词编年笺注》,此词就写于这段时间。杜鹃,在蜀也是常见的暮春而鸣。它又名杜宇、子规、鹈鴂,古人曾赋予它很多意义,蜀人更把它编成了一个哀凄动人的故事。《成都记》: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因此,这种鸟的啼鸣常引起人们的许多联想,住在蜀地的文士关于杜鹃的吟咏当然就更多,杜甫入蜀就有不少这样的作品。陆游在成都时的心情本来就不大好,再加上他夜闻杜鹃,自然会惊动敏感的心弦而思绪万千了。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茅檐、蓬窗指其简陋的寓所。当然,陆游住所未必如此,这样写无非是形容客居的萧条,读者不必拘执。在这样的寓所里,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坐在昏黄的灯下,他该是多么寂寥同时作者想象出连江风雨、萧萧暗雨打窗声。其愁绪便跃然纸上。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这时他听到了鹃啼,但又不直接写,而是先反衬一笔:莺燕无声使得鹃啼显得分外清晰、刺耳;莺燕在早春显得特别活跃,一到晚春便燕懒莺残、悄然无声了,对这无声的怨悱,就是对有声的厌烦。总字传达出了那种怨责、无奈的情味。接着再泛写一笔: 但月夜、常啼杜宇。月夜自然不是这个风雨之夜,月夜的鹃啼是很凄楚的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何况是此时此境呢! 啼显出这刺激不是一天两天,这样写是为了加强此夜闻鹃的感受。

上片是写夜闻鹃鸣的环境,着重于气氛的渲染。杜鹃本来就是一种悲鸟,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啼鸣,更加使人感到愁苦不堪。接着下片就写愁苦情状及内心痛楚。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孤梦点明。客中无聊,寄之于梦,偏又被惊残。 成清泪,因啼声一声紧似一声,故曰催。就这样还不停息,又拣深枝飞去,继续它的哀鸣。


又,表明作者对鹃夜啼的无可奈何。杜甫《子规》写道: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 客中愁闷时那能听这啼声,可是那杜鹃却似故意追着人飞!这里写的也是这种情况。鹃啼除了在总体上给人一种悲凄之感、一种心理重负之外,还由于它的象征意义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比如它在暮春啼鸣,使人觉得春天似乎是被它送走的,它的啼鸣常引起人们时序倏忽之感,如《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同时,这种鸟的鸣声好似说不如归去,因此又常引起人们的羁愁。所以作者在下面写道: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山,故乡。 半世,陆游至成都已是四十九岁,故说半世。这结尾的两句就把他此时闻鹃内心深层的意念揭示出来了。在故乡听鹃当然引不起羁愁,之所以不堪听,就是因为打动了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而今坐客他乡更增加了一重羁愁,这里的犹自..况就是表示这种递进。《词林纪事》卷十一引《词统》云: 去国离乡之感,触绪纷来,读之令人於邑(於邑,通呜咽)解说还算切当,但是这里忽略了更重要的岁月蹉跎的感慨,这是需要加以注意的。如果联系一下作者此时的一段经历,我们就可以把这些意念揭示得更明白些。 陆游是在他四十六岁时来夔州任通判的,途中曾作诗道:四方男子事,不敢恨飘零《夜思》情绪还是不错的。两年后到南郑的王炎幕府里赞襄军事使他得以亲临前线,心情十分振奋。他曾身着戎装,参加过大散关的卫戍。这时他觉得王师北定中原有日,自己英雄用武之地的机会到了。可是好景不长,只半年多,王炎幕府被解散,自己也被调往成都,离开了如火如荼的前线生活,这当头一棒,是对作者的突如其来的打击可以想见。以后他辗转于西川各地,无路请缨,沉沦下僚,直到离蜀东归。由此看来,他的岁月蹉跎之感是融合了对功名的失意、对时局的忧念:况半世、飘然羁旅!从这痛切的语气里,可以体会出他对朝廷如此对待自己的严重不满。

陈廷焯比较推重这首词。《白雨斋词话》云:放翁词,惟《鹊桥仙夜闻杜鹃》一章,借物寓言,较他作为合乎古。陈廷焯论词重视比兴、委曲、沉郁,这首词由闻鹃感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曲折婉转地传达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在构思上、表达上是比陆游其它一些作品进究些。但这仅是论词的一个方面的标准。放翁词大抵同于苏轼、辛弃疾之作,虽有些作品如陈氏所言粗而不精,但还是有不少激昂感慨、敷腴俊逸者,扬此抑彼就失之偏颇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4777f7167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2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