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述评

2022-12-30 07:08: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文述评》,欢迎阅读!
述评,论文



论文写作(论文述评)



[述评]《小学语文考试评价的探索与研究》



王学忠《小学语文考试评价的探索与研究》 《宁夏教育 20121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向深入和新课程的即将全面实施,课程评价对素质教育的推进与课程的实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等都直接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转向与落实。作者就现行语文考试评价的形式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作者归纳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评价方式的现状,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即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判断其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更多的是以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评判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大小的。作者认为这种评价形式存在着许多弊端。因为是以考试成绩为主判断学生学习能力的大小,这使相当多的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信心和积极性,极大地降低了语文学习的效率。由此,作者认为改革小学语文考试评价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一再强调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质量的终结性评价,过分强化了考试分数的作用,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和目的就是为了考试和升学。这种学习动机显然不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不利于保持其学习兴趣的持久性。作者还从教师的角度去批判这种评价制度。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这种评价制度也挫伤了他们尝试教学改革的积极性,疲于辅导、训练学生应付各种考试,因此成绩也是一把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尺子。

针对现行语文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作者提出了几点要注意的原则。即科学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其中作者尤为强调“多样性原则”。评价形式应该多样化,尤其是形成性评价,不仅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要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同时作者对新时代教师要逐步转变角色的要求,从“考官”的角色逐渐转变为与学生合作来共同完成评价的 “合作者”的角色。形成性评价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让学生有自主选择权,评价内容和评价形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决定,不必总是由教师统一制定。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形成性评价的优越性及其运用。

作者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对比。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它用来对学生的学习作出结论和判断,主要用于证明和选拔。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旨在确认学生的学习潜力,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作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对比:1.测试目的;2.侧重点、评价手段及反馈;课堂管理、评估设计及测试结果。再重点介绍形成性评价的特点和意义。

接着,作者就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并提示形成性评价实施中应注意应注意的问题。即形成性评价多以任务型学习呈现,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学习;形成性评价的内容要与教学内容保持一致;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要给予明确的、具体的指导;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

最后,作者总结学语文考试评价的改革是多方面的,整体的。鼓励教师大胆实践,不断创新,探索出一种适合于素质教育发展的新的考试评价方式,为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创新人才而努力。

作者对终结性和形成性评价进行对比论述,让我们直接体会到形成性评价是更加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据我们知道的,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优劣的惟一依据的观念由来已久,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只重视反映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如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不难看到现在课堂教学不仅是语文,几乎完全围绕考试内容来进行,只是进行机械练习、烦琐分析。教师往往过度重视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考查,忽视对学生情感、态






度、价值观以及综合素质的考查。这不是与新课程的改革理念“一切为全部学生全面个性的发展”相违背,只能说,教育改革成效需要时间来沉淀。





[述评]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期望效应探析》



勒玉乐《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期望效应探析》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8



教学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即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自我的内在交流过程。当前素质教育改革全面展开,情感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教师期望效应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作者就“教师期望效应”在教学中如何有效的运用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层的系统探讨,总结出教师期望效应具有的功能,并提出教学过程中期望效应的运用原则。

作者开篇介绍了“期望效应”的由来。教师期望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传说他在雕塑一座少女雕像时倾注了深深的爱慕之情,最后竟使这座少女雕像变为真人与他结为伴侣。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把这个神话引教育和心理的研究领域,试图说明教师的期望也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期望的进步,并用实验来验证这一设想。

紧接着作者开始论述教学过程“教师期望”的四大功能。教师期望效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营造有序、和谐、健康的课堂心理气氛,形成师生之间良性心理互动,对课堂教学的优质和高效提供重要保证。具体讲,教师期望效应具有激励功能、调整功能、转化功能和支援性功能。

随即,作者提出几条教学过程中教师期望效应的运用策略。 ()民主性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师生是有着独立人格与尊严的个体。作者认为教师期望意味着对学生的信任、关怀、激励和挚爱,意味着师生之间的通情达理、相互理解、尊重和爱护的和谐人际关系。这是教师期望能否产生积极效应的关键因素。

()适度性的原则

根据弗鲁姆(Vroom,1964)所提出的期望———价值理论,作者推理到,如果学生认为成功的机会等于零,那么成功的价值再大也等于零;反之,如果学生认为成功了也无价值,那么成功的机会再多也等于零。只有当成功的概率处于适中的状态时,才会有最强的动机。最后得出结论,教师的期望目标必须遵循适度性的原则。 ()暗示性原则

教师通过各种态度、表情和行为方式将其暗含的期望以相当微妙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其实现多是一种无意识或者相当隐蔽的行为。作者认为教师期望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差异性原则

首先作者引出中国古代教育巨匠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原则,并加以阐述。由古推今,建议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承认和肯定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不同的学生形成不同的期望,使每位学生都在各自基础上得到全面、健康、活泼的发展。并对那种就会践踏学生的主体性,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漠视个体差异表示强烈排斥。

作者先具体阐述“教师期望效应”的原理,在简述它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最后为广大教师有效运用“教师期望效应”提供几点原则上的建议,层次分明,有理有据,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性。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5e5be02be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2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