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士廉行政村介绍

2022-04-14 12:25:2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郝士廉行政村介绍》,欢迎阅读!
行政村,介绍,郝士

郝士廉行政村

地理位置

郝士廉行政村位于东明县城西南19公里,镇政府驻地西5公里处。长(兴)金(堤)公路横贯东西。辖郝士廉、冯寨两个自然村。现有310户,1271人,耕地2980亩。该行政村民国初(1911年)属东明六乡,1928年属东明六区,1944年属长垣县二区,1947年属东明五区,1958年后属东明集人民公社(镇)

郝士廉自然村:明永乐二年(1404)郝氏祖郝士廉从山西汾州府平遥县迁居此地建村,以人名命村名为郝士廉村。后郝氏迁村西一里现西郝庄村,但该村仍沿用郝士廉村名,现有288户,1175人,耕地2710亩。

该村现有七个姓氏。沈姓,于明末清初由大屯镇夏营村迁入,现有130522人。朱姓,于明朝弘治年间由菏泽马岭岗朱庙村迁入,现有92376人。周姓,由大屯镇前排迁入(时间不详),现有42176人。另有刘、宋、巩、郭等姓,共计24101人。该村于1956年至1958年有12户支边新疆等地。 历史记载

郝士廉村是一个具有六百年历史的古老村落。有一古文化遗址—郝士廉寺(店子集村称“义合集寺”)位于村西,紧邻西郝庄、店子集、冯寨三村。据古碑文记载,该寺始建于明初,占地二十余亩,有大门、正殿、中殿、侧殿、廊房及钟楼等建筑。供奉佛、道、儒诸神,又称“三教堂”。历史上郝士廉寺庙貌巍焕、雕梁画栋、檐牙高啄,尽显轩昂壮观;法像嵯峨,雍容华贵、庄严肃穆,皆呈神圣威严。每日僧人道士,诵经布道,善男信女,焚香膜拜,鼎盛一时。后因屡遭洪水、战乱袭劫,虽经多次修缮,亦渐显凄凉。光绪年间那里曾建过学堂,民国初,设牲畜交易市场,曰“西大市”。十里八乡村民聚集那里进行大牲畜交易,繁盛一时。 水利工程

2000年,村民兴修水利挖掘出石碑三通,因为年代久远,该碑都已字迹模糊,但从碑文的支言片语中,仍可显示出郝士廉寺宏伟的建筑和当年的盛况以及历代修葺的大概。经县文管所考证,认定古碑及遗址具有保护价值,现古碑立于郝士廉寺遗址。为保护古文化遗产,在县有关部门关怀下,该村与店子集、西郝庄、冯寨四村联合成立了遗址保护委员会。募筹万金,于丙戌中秋(2006.9)重建大殿,再塑金身,立碑誌石。如今,古寺展新颜。紫霞缥渺、绿萌掩映,成为该村及邻村百姓强身健体,娱乐休闲,缅怀古文化之地。

郝士廉村也是一个戏曲之乡。据传,大平调剧种在该村有300年的历史。1967年成立35人的文艺宣传队,郭金玉为业务指导,排演样板戏《沙家浜》《红灯记》《龙江颂》等剧目。演出精彩,深受观众欢迎。当时,曾被公社请去指导、培训邻村的平调剧团,由此,郝士廉大平调剧团名闻乡里。红脸演员冯刚参军,演技精彩,后转业天津,从事演艺职业。至今还流传有郝士廉是大平调窝的说法。 文化发展情况

1988年该村曲艺演员孔信枝、朱良善夫妇带领一班人成立了“化妆坠子剧团”,其父朱新明曾是县大平调剧团有名的丝弦手,其子振平也曾在菏泽艺校、开封艺校学钢琴、小提琴等乐器,现在他们一家三代从艺。在他们一家带动下,该剧团活跃于黄河两岸冀、鲁、豫三省六市。

郝士廉人历来是勤于学习的。至今,该村还传诵着沈米贵四十五岁中秀才的逸闻。沈米贵,清末武秀才,初随西郝庄曾任山东守备的武进士郝玉堂学文习武,经多次乡试不中,村人讥讽,亲人规劝,都改变不了他考取功名的决心,勤学苦练不缀,终于45岁考中,不知


何因,郝士廉村一带忌讳“45岁”,但沈米贵高兴之余,大喊“我沈米贵就不忘45。百年以来,该村长者多以沈米贵的勤学事迹劝勉晚辈。

抗日战争时期,在该村曾发生过两次大的战斗。1939年冬,由宋任穷,程子华统一指挥的鲁西、冀鲁边、冀南、冀鲁豫等部队在冀南地区发起了讨伐顽军石友三战役。1940228日,石友三部在濮阳南张合沟被战败后退守黄河以南。36日,讨顽部队突破黄河防线。310日,八路军冀中南下部队在郝士廉村和石部一八一师一个团发生激战,歼敌800人。515日,杨得志率领的二纵队以三个旅的兵力再次发起讨顽战役。黎明时,三四四旅六七八团三营和退守郝士廉的敌一八一师一部再次相遇,激战两天。歼敌2000余人,俘敌500人,缴获武器装备一批。

19446108时许,伪二方面军第四军四十师警备团约千余人押着民夫车辆向郝士廉村逼近,其前哨部队闯进了十八团郝庄阵地,敌误认十八团是县大队,傲慢轻视、猛扑过来。待敌人攻进村寨时,十八团一个反击摧垮敌人一个营兵力。余敌慌忙溃退入郝士廉村,十八团趁敌立足未稳,发起强攻,冲入村内,激战两个小时,歼灭敌人一个营,击溃敌人一个营,此战毙俘敌官兵36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18梃,步枪378支,十八团政委王丕壮烈牺牲。

郝士廉村历史上教育薄弱,建国后一直同西郝庄、店子集共谋发展。2001年三村乘校改之东风,集资兴建全镇一流的高标准教学楼一处,为全镇中心校区之一,1977年以来有大中专毕业生59人,其中研究生3人,副县级干部4人,高级职称2人。

退休教师刘存才、刘玉泰父子书法颇具名气,皆为本市、县书协会员,其作品也多次在省、市、县获奖,为广大爱好者悬挂、收藏。

该村邢伟竹、李瑞平等6人信奉基督教,每到星期日去半坡杨做礼拜,唱《圣经》 经济发展

解放前,该村农、工、商等经济落后,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加上天灾,村民收入微薄,生活穷困潦倒。建国后,实行了土地改革,家家耕有其田,农民生活逐渐好转。随着合作化的实行,农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革,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农民收入增加。随后,掀起农田建设高潮,采取大兵团作战方式,平整土地,规划大方,修路挖沟,给农业更快发展创造了条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农、工商迅速发展,特别是农业发展更快。该村的清沙地是传统的花生种植区。1984年,该村沈文耀从烟台引进“海花1号”优良花生种,首次种植30亩。收后做为良种推广,仅此一项收入过万元。当年被县政府授于农村“万元户”称号,予以奖励。次年该村花生面积大增,达到2000亩,全村销售花生果50万公斤,成为东明集镇花生种植专业村。

1988年以来,该村党支部带领广大群众大搞公益事业建设,办电、修路、挖沟、造林、建扬水站。1992年又新打机井21眼,浇水农田达95%,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井灌河灌双配套。1995年以来,改变种植理念,实行种植结构调整,经济作物迅速发展。花生、西瓜、棉花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仅西瓜一项年人均收入就达1500元。同年,又开始了小麦良种繁育,几年来,繁育品种有“稳千1号”“济麦20“济麦21”等,普及了大田供种,增加了收入。1999年,落实国家退耕还林的有关精神,大搞植树造林,在沟、渠、路旁植5000株,并在低洼瘠薄的地块种植了成方连片经济林500亩。

郝士廉村是个有名的建筑专业村,有建筑队3个,从业人员90人,周边村庄、集市经常不断有该村的建筑工地,收入十分可观。劳务输出也是该村的一大经济收入。不少人由外出务工当上经理、老板,买上了轿车。沈在运一家几年务工收入就达一百万元以上,在本村属首富。科技能人刘玉领也是由务工开始,到开着轿车奔忙在自己的几个工地上。

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家变富了。现在全村农户农用机动车拥有率90%,摩托车、电动车拥有率50%,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拥有率70%,个人小轿车8辆,新式住宅小院,小洋


楼也开始出现。村变美了,借助党的村村通的优惠政策,2006年,筹资40余万元,修通了村里的三纵三横并连通冯寨自然村的柏油路2700米。从此结束了雨天泥泞不堪,晴天坎坷难行的历史,既促进了本村的经济发展,也使郝士廉的村容村貌发生了重大变化。相信郝士廉人会抓住机遇,与时俱进,乘党的惠民政策之东风,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创造出更灿烂的明天。 冯寨自然村

冯寨村,位于郝士廉村西北隅,西与本镇西郝庄为邻,北与本镇周官营接壤。现有22户,96人,270亩耕地。

据冯氏家谱记载:明弘治元年(1488)冯氏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以姓命名为冯家大寨,后演变为冯寨。现有冯、戎两姓。冯氏,现有19户,87口人,戎姓于1914年由本镇戎庄迁入,现有3户,9人。

冯寨村的房屋建筑与众不同,从村外看,堂屋门都朝东南方向,街道也随其夹斜。但进到村中,却看到别村房屋朝西南。外来人来此往往迷路。

该村冯得云有一传统的汤锅手艺。煮出的牛、驴、狗肉,色鲜、肉嫩、味美,祖孙几代干此营生,生意红火,顾客盈门。村里人还有喜斗鹌鹑的习惯,每年秋种以后三五结伙,跑几十里到黄河滩捉鹌鹑,不辞辛苦,其乐陶陶。村民冯国群一个人养十多只,装笼子里以鹌鹑引鹌鹑,设想新颖。

该村土地与郝士廉融为一体,故村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其沿革变化,皆随郝士廉村。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65d480fcc175527072208a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