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1)

2022-09-21 02:17: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1)》,欢迎阅读!
承天,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三苏全书》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同列为唐宋八大家。

实词:

1、夜:晚上 2、解衣欲睡:脱 3、月色入户:门

6、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7、怀民亦未寝:睡觉。

9、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透明。 10、水中藻荇交横:互相错杂 11、盖竹柏影也:原来 1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仅仅;清闲的人;罢了。

1.作者游承天寺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消解抑郁,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2.“月色入户”使用拟人的写法,写得很有人情味。请为这个句话写一段赏析文字,体会它的妙处。

月光似乎懂得作者的寂寞无聊。悄悄地走进门来与他作伴。作者把无情感的月亮人格化,写得生动有趣。衬托作者欣喜的心情。在作者的笔下,那柔和优美的月色是那样的善解人意,惹人喜爱,正当作者孤寂无聊的时候,它悄悄溜进屋来慰藉作者。 3.“欣然起行”在文中有何含义?

充分显示出作者内心的喜悦,进而想到要与人分享喜悦,应该有人共同欣赏,才不至于辜负这良辰美景

4.作者“欣然起行”是为了寻找快乐,而为何又有“念无与为乐者”的感慨呢?

因被贬这偏远之地,志同道合者太少

5.作者已发出“无与为乐者”的感慨,为何又想到了“去承天寺寻张怀民”?

因张怀民与作者同时被贬到黄州,张怀民与作者一样。有共同的思想和境遇,有共同的语言,能够说是志同道合。

6.说说“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中“遂”“寻”“亦”的表达作用

遂:似乎不假思索,但微露出只有张怀民才是赏月的相知好友之情。 寻:明显现出急切访友的心意 亦:显示出“心有灵犀一点通”,相好相知的喜悦

7.本文是写景的,但景中含情。找出含有情感的句子,并分析其所表达的情感。

①“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②“念无与为乐者”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 ③“怀民亦未寝”显出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友相知的喜悦

8.本文处处扣住一个“月”字写夜游,作者在写“月夜景”时使用怎样的手法?

借比喻描写月光,使用侧面烘托的方法,创造出诗化的透明境界。 9.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发挥奇特的想像,用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之影如藻行交横。 10.对月色的描写,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庭中上下一片皎洁透明,正如作者光明而磊落的胸怀,作者处于其中,得以摆脱了被贬谪后的沉重,进入了透明澄澈的世界。 11.“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认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个景色描写饱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欣赏如水的月色,婆娑的月影时的愉悦快慰之情。 12.找出文中的两处比喻句,选择一处做简要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和“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满庭月光中竹影婆娑,如水草在招摇,动静结合的比喻,折射出作者复杂的心境。 1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个句历来是为人们所称道的写景名句,说说此句在写景手法,表意效果上妙在何处。

作者巧妙地使用视觉上的错觉表面写庭下“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实则写月光的澄澈透明,点染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而幻的美妙境界。 14.“竹柏”在文中有何深意?

比喻作者坚贞的气节。

15.文中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这三者都为写人服务,写人又突出一点:“闲”,请你写出文中的几个“闲”

①入夜即解衣欲睡②见月色入户,便欲欣然起行③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

16.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都能够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并加以体会。

①“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可见他的不假思索②“怀民亦未寝”显出两人心有灵犀③“相与步于中庭”体现两个人关系甚笃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志同道合。

17.“闲人”有哪几层含义?

一是指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二是指政治生活清闲的人,虽有远大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

18.苏东坡的作品“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本文结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虽戛不过止,却语义丰厚,请分析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心境?

既有赏月的欣喜,因为拥有高雅的情趣,才能欣赏到月夜的美好,也有抑郁不得志的悲凉。赏月的自得、自豪都是对自己被贬悲凉心境的自我安慰。

19.作者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结尾,你认为这句话有哪些丰富的含义?

美景常在,明月常有,但人们心情不同,欣赏景物的感受也不同。作者与张怀民当时都被贬官黄州,有职无事,是个闲人,虽被贬,但能从随处可见的景物中得到美的享受,为自己心境澄澈,能欣赏美景而得意。既惋惜无人赏月,更暗示了世人大都醉心于功名利禄,为世俗所累,无暇及此。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旷达潇洒的胸襟和淡泊宁静的情怀。

20、请你结合文章及对苏轼生平的了解,谈谈苏轼的人生观。

文章结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闲人”是文章的点晴之笔,苏轼因贬






官而“闲”,所以作者委婉地表达了宦途失意的苦闷和惆怅;而另一方面面对至美月光,至丽竹影,为作者能有幸领略,从中看出作者旷达潇洒的人生观。

21、作者在政治漩涡中身心俱受伤害后被贬黄州的,在这样的逆境中,仍有赏月的闲情,这对我们直面人生中的困难、挫折带来了哪些有益的启迪?

作者不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这是一种旷达的胸襟,我们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也应积极、乐观,这样才会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22、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完成对联。

①庭中竹柏幻影 月下苏子夜游 ②黄州城中一明月

承天寺里两闲人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9b4b729ce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5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