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男女两性的心理差异

2023-02-17 00:33: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男女两性的心理差异》,欢迎阅读!
视角,两性,差异,性别,男女

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男女两性的心理差异

作者:宋岩

来源:《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18年第36



男女两性在心理上是否存在差异?学界对此始终存在争议。现有的一些研究指出了两性在认知等方面的种种不同。但是,事实上人的心理状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认为,心理差异是一种男女两性介于生理和文化之间的差异,甚至在某些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它是由社会文化所认同的性别差异。

一、智能方面的性别差异

(一)感知能力

一些研究表明,女性知觉速度优于男性,女性往往能在短时间内看到一些男性经常顾及不到的细节,并把它记忆下来。对知觉速度的测量可以通过”划消测验”来实现,实验要求被试在规定时间内划去某些数字,并以划去数字的多少及准确率来计算成绩。结果显示,女性成绩总是好于男性。这种差异在儿童期就已出现,女孩5岁时测验的成绩就超过同龄男孩,但对于5岁的女孩而言,尚无机会接受比男孩更多的知觉训练。因此有人认为两性知觉速度的差异可能与先天遗传有关。女性的听觉也比较强,对声音的辨别和定位等都优于男性。另外,女性的味觉、触觉和色感方面比男性更为敏锐;但是男性在辨别方向上略高一筹,如在看地图和瞄准目标的活动中,男孩的操作水平较女孩要好。这说明男孩对视觉模式敏感,他们的视觉一一空间知觉能力超过女孩。

(二)言语能力

在言语能力方面.一般认为,女性比男性有更好的表现。从l岁起,儿童的言语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无意义发音迅速减少,儿童所用的语言及句子越来越完善,结构越来越复杂,词义也从名词、动词发展到形容词、代词,言语内容大大丰富起来。研究者发现,l岁以前的女孩比同龄男孩更愿意做出咿呀的发声反应,女孩比男孩更早学会说话,有更大的词汇量和更好的语法技能,在幼儿园和学校里,女孩更愿意并善于进行语言表达,也更容易解决语言方面的问题。在11岁以后,男生和女生在言语能力方面已基本相同,但在一些语言能力任务上,女性仍优于男性。女生更擅长的言语任务包括:语言理解和生成、创造性写作、言语类比和言语流畅性。海德和林恩的研究表明,女性在某些言语能力上占优势,而男性则在另外一些言语能力上(如言语理解)上占优势。

(三)记忆能力

有的研究发现,从记忆类型上看,女性比较擅长形象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但逻辑记忆能力却弱于男性。从记忆基本过程上看,青春期以前,女性的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能力都优于男性;进入青春期,女性的无意识记仍优于男性,但有意识记上的优势逐渐被男性所取代,这和女性的学习和记忆方法以及意志努力有关。

(四)思维和想象能力

一些研究表明.女性的思维更多地偏向于形象思维,其思维的特点表现为直观性、鲜明性和生动性,她们的想象特征也多偏向于形象性,在知觉思维和形象思维方面优于男性。所以女性一般对语言、文学艺术、行为科学等领域表现出更大的兴趣。而男性的思维则更多偏向于抽象思维,其思维的特点表现为分析、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想象富于逻辑推理,他们习惯用抽象思维去解决问题。国外的学者认为,男性在判断和认识问题方面有较高的逻辑性,能


够客观地理解事物本质,女性思维则逻辑性不太强,往往具有比喻性和故事性,判断问题时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既易受外界暗示的影响,也易受自己感情的影响。

(五)注意力

有的研究发现,男女两性注意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注意的品质上。男性的视觉注意范围比女性广,但女性的听觉注意范围却高于男性;女性注意稳定性的保持明显好比男性;女性的注意分配能力比男性略占优势;男性转移注意力比女性更加迅速和容易。

二、情感方面的性别差异

一些心理学的实验研究证明男女两性在情感上存在着某些差异:第一,女性感情丰富,敏感多情;第二,女性的情感比男性更深刻、细腻、隐含;男性则相对比较肤浅、外露。例如,女性不管遇到高兴还是痛苦的事情,尽管内心的体验深刻,却仍能不露声色;而男性表面上情绪激昂,但内心的体验却不见得深刻。第三,女性的情感比男性更为稳定和持久,她们产生某一种情绪或情感以后往往会保持相当长的时间而不消失;第四,女性比男性更富有同情心。美国心理学家霍夫曼曾把录有婴儿哭喊声的磁带放在实验室的隔壁让被试去听,结果发现女性被试比男性被试反应更为强烈,她们表情痛苦,要求去安抚婴儿的哭喊。实验表明,女性更倾向于为他人设身处地着想,更能准确地感受他人的情绪。

三、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

在攻击行为方面,婴儿期和学步期的儿童几乎没有性别差异。学前期儿童开始互相交往时,这些差异就变得显著起来。男孩比女孩表现出更强的身体攻击性,并且这种差异在以后的时间里不断增加。所以我们有必要从直接攻击行为、间接攻击行为两个方面具体探讨攻击性行为的性别差异特征。

(一)男性的直接攻击行为高于女性

对儿童的观察证实了攻击性在儿童时期就出现了明显的性别差异。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男性的直接攻击性要高于女性。在美国,1986年伊格里和史代芬的一项研究对15000名儿童做4年的追踪调查,从小学6年级开始到初中3年级。追踪调查结果表明,男孩比女孩更愿意参加暴力活动,在最后一个月里,和女孩相比有更多男孩在学校里持有武器,而且在最后一年里男孩普遍有4次或4次以上的打架斗殴行为。除此之外,人们认为男孩在学校里使用暴力欺负他人是很平常的事隋,但女孩使用暴力却会遭到公众的严厉谴责。

(二)女性的间接攻击行为高于男性

之所以说女性的间接攻击行为高于男性,是因为女孩比男孩更可能使用关系攻击行为,即利用同伴关系,非身体的伤害其他人。例如,女孩会排挤她们中的一个同伴,或者散布关于她的恶意的谣言。女孩所采取的间接攻击行为要比男孩多。女孩比男孩更可能成为关系攻击行为的受害者。另外,从动机角度看,女性由于受到其性别角色的限制,抑制了直接攻击的表现而更多表现为间接行为。

教育理学家克里斯蒂安娜指出,随着年龄增长,男人在身体攻击方面的主导地位消失。她同时还指出女孩和少女喜欢进行间接的攻击,女孩和少女进行诽谤、冷淡孤立和使用诡计时,并不说明她们的攻击性就小。伊格利和斯蒂芬的研究表明,由于女人常常在进行攻击后有负罪感,会害怕,加之人们不希望看到女性公开进行攻击,才导致男女在攻击性方面的出现差异。


在攻击方式上,男女两性也存在着明显差异。男性较喜欢使用直接的身体攻击,而女性则喜欢用言语形式攻击,且随着女性的成长,她们将更多地采取间接的攻击方式。

研究表明,男女两性在心理上的差异,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性别社会化的结果。如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男女两性的期待和想象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男孩从小就知道情感外露不是男性的表现,而是一种弱者或女性化的表现,他们遵守”男儿有泪不轻弹”的信条,压抑自己的情感和封闭心理活动而表现为社会认可的”硬汉”形象。而女性在传统中处于较弱的地位,各个方面需依赖于男性,对环境敏感、多疑,她们呈现出更爱表达和善于表达以及寻求或给予感情上的支持的特点,从而表现出的情绪化的行为则能为社会所接受和容忍。正是通过这种性别社会化过程,每个人逐渐获得了一种与社会规范相符合的性别心理,从而产生了性别差异行为。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9b4d3e469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e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