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一元一次方程(第2课时)教案

2022-11-05 20:01: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第2课时)教案》,欢迎阅读!
一次方程,课时,一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

3.2解一元一次方程(第2课时)教案



一、内容

一元一次方程的移项解法,用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2 内容解析

本章的核心内容是“解方程”和“列方程”。方程的解法是初中数学的核心内容,移项是解方程的基本步骤之一,是一种同解变形。移项法则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1,运用移项法则则可以把含有未知数的项变号后都移到等号的一边,把不含未知数的项变号后都移到等号的另一边。从而使方程向x=a的形式进行转化。移项法则在后续学习其他方程、不等式、函数时经常使用。

“列方程”在所有方程类问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贯穿于全章始终。从实际背景中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结合这些模型讨论方程的解法,这样可以自然地反映所讨论的内容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

解方程就是将复杂的方程向x=a的形式转化,其中化归思想起了的指导作用。化归的思想在以后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分式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都有所体现。 3 教学目标

1 理解移项法则,会解形如ax+b=cx+d的方程,体会等式变形中的化归思想. 2 能够从实际问题中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思想的作用及

应用价值. 4 教学难点:

确定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建立形如ax+b=cx+d的方程,利用移项和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5 教学过程设计 1. 复习 解方程

2.创设情境 问题2

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1 这道题的相等关系是什么?(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式子相等)

2 如果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本题中这批书的总数有几种表示方法?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解: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则

这批书有______ 本或 __________本,得

3 3X + 20 = 4X 25 (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式子相等)





X + 5 = 7 2x 3 = 6




思考:上面方程的两边都含有X的项和常数项,怎样才能使它向X=a(常数)的形式转化呢?

3X 4X = - 25 - 20

移项: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思考:解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

(通过移项,含有未知数的项和常数项分别列于方程的两边,使方程更接近于x=a的形式)

3.3 解下列方程(学生尝试)

13X + 7=32 - 2X

3

2X 3 = X +1

2



通过学生尝试练习,对照课本,学生之间互相检查、纠错,达到巩固移项的目的,且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4.练习P9012

5.提高:

某中学组织七年级的同学去秋游,原计划租用45座客车若干辆,但有15人没有座位,如果租用同样数量的60座客车,就会多出1辆且其余客车恰好坐满,问七年级有多少人?原计划租用45座客车多少辆?

意图:(1)强调相等关系: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式子相等 (2)巩固加深移项时的注意事项

3)多种解题方法,设未知数不同,列的方程不同

6.小结: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有: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成1. .常用的相等关系:

①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式子相等 ②各部分量的和=总量 7.作业:

P91 -----习题3.2 34511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9c3a4a700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d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