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区化

2023-03-05 00:24: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郊区化》,欢迎阅读!
郊区化

郊区化

郊区化

一、定义(suburbanization

一个城市发展受向心力、离心力的推动,两种力量相互消长,导致城市发展呈阶段性,郊区化是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之后的一种离心分散阶段。



郊区城市化:郊区转化为城市地区(用地、职业、经济、生活方式),是城市扩大和农业地区非农活动向郊区集散的结果。

城市郊区化:中心区经济活动和人口迁移到郊区的结果。

郊区城市化,即郊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包括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转化,纯农户向兼农户



或非农户转化,农村经济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向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转化.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化。显然.它是城市向心增长的结果,是城市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城市的扩大必然引起郊区变成城市,即郊区的城市化。郊区城市化主要不是中心区经济活动和人口迁移到郊区的结果,而是城市扩大和农业地区非农活动向郊区集聚的结果。

城市郊区化,指人口、就业岗位和工商业等从大城市的中心区向郊区迁移的过程。

二、表现

相对分散——郊区化征兆

绝对分散——郊区化典型标志

三、中外郊区化比较 1 背景

相同:人民富裕、交通改善、土地极差地租推动 不同:西方——始于1920s,兴于1950s1960s

中国——始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1980s,经济水平、交通不及西方。

2 动力

西方:交通改善、生活富裕、高速城市增长带来城市问题、郊区较低税率(工业)、白人逃离少数民族越来越多的市中心。

较富有阶层主动积极郊区化。 ....1 城市土地功能置换

中国:计划向市场经济转变—→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2 住房制度改革,旧区改造 3 表现: 3 城市交通通讯基础设施改善 西方: 4 投资为旧区改造、郊区化提供条件 1)富有阶级、中产阶级外迁 5 户籍管理制度使农民集于郊区 2)居住郊区化先于工业郊区化 3)郊区阶层分异严重 4)远郊居住 5)大城市空心化 6)多核心模式 中国:

1 一般市民外迁

2 居住郊区化滞后于工业郊区化 3 近郊居住(由于交通不便) 4 中心区更加繁荣

5 仍有单中心结构、郊区设施较弱

Page 1 of 2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6 退二进三(退二:居民随工业外迁;

进三:居民被迫外迁)


郊区化

四、睿智增长(smart growth

西方为解决郊区化出现问题(环境恶化、空心化、公共投资费用上升、阶层分化)而采

取的措施。

强调限制城市外围发展,注重发展现有城区,紧凑模式土地利用、混合土地利用

目的:1)城市发展使人收益;2)经济、环境、社会公平;3)新旧城区都有投资机会,良好发展

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阶段,借鉴了新城市主义一些基本理性追求

特征:保护绿色空间、解决交通拥挤、公众参与、社区协作、增强城市竞争力、紧凑、

混合使用土地

五、中国郊区化利弊 利:

1 疏解中心区过密人口,改善人居环境

2 分散不适合在城市中心区发展工业企业,缓解环境污染

3 有利发挥城市中心区区位优势,获得更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更有效城市中心职能。 4 带动郊区乡村发展 弊:

1 近郊化导致规划中城郊隔离,绿带被蚕食

2 工薪阶层外迁,无私家车,有车的高薪阶层不外迁,造成不合理交通流,给城市交通带

来压力。 3 中心区更新改造对历史风貌的挑战 4 花园别墅泛滥

5 外迁工业分散、缺乏组织、污染扩散

六、措施

1 公共交通系统

2 利用市场机制完善城市空间,形成多核心结构,中心城与郊区共同繁荣,防止市中心空

洞化 3 居住与产业同步郊区化

4 保留郊区非建设用地(如绿地),保护生态环境 5 政府在旧区改造和郊区化上的政策引导,资金平衡 6 多、高层高密度为住宅建设方针 7 合理布局外迁企业

Page 2 of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c4c7d11cc7931b765ce153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