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与文学

2022-12-30 00:16: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花卉与文学》,欢迎阅读!
花卉,文学

浙江大学 2012 学年 学期《 插花艺术与盆景 》课程论文

花卉与文学

——诗中的花容 花中的诗境

XXX

XXX

摘要:中华民族浩浩汤汤五千年之久,文化璀璨,绚丽夺目,是诗的王国;中华大地幅员辽阔,资源丰富,

所以,又是花的王国。花是自然地美的,诗更是精神的浪漫,当这两者激撞在一起,会碰出怎样灿烂的火花。现在的我们透过诗句闻到那时诗人所闻到的花香,通过花香吟几句诗词聊表当下的心情与诗人对话。花卉与文学,与诗,自两者被人们认识以来,人们从未停歇过对它们的完美结合,创造出让世人赞叹的华美篇章。到底是花丰富了诗,还是诗点缀了花。我想它们是没有主次关系,相辅相成的存在,诗让花容绽放的更美,花使诗境更加生动。 关键词: 中国古诗 花容 诗境

美丽的花朵在任何地方,在任何时候从来都是美好的象征,人们从来不会吝啬自己对花朵的赞誉之情。中国人很会写诗,也爱花,这就注定了诗与花道也道不清,说也说不完的联系。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花祭祖和互赠花枝(束)的风俗,而且玩赏花木的风气甚浓。浪漫多情的诗人自然不会放过大自然给予的如此美好的素材,花卉一旦进入文学审美领域,就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历朝文士为之深思不已,赞叹不止,从而使得花卉成了古诗中常见的吟咏对象。

诗人对花(此处的花广义的指植物,包括各种花草树木)吟咏无外乎两种情况:一是或身处自然怀襟,或目睹鲜花惊艳,由此而发内心由衷赞美赞叹,此类多客观描写,从视觉、嗅觉、触觉各个方面将花的或美艳,或清新尽着笔下,此类,诗人在诗中很好地表现了花容;二是心属某种情绪,花儿营造出了或相符或刚好相反的氛围,这两种形式同样都造成了诗人内心情绪的更加浓郁,于是诗人便将其诉诸笔端,此类,诗人寄寓花中自己的心境。下面就对这两种情况进行分述,对其中的一些名篇佳句进行赏析,让我们对诗与花这两个浪漫美好事物宛若天成的结合更加的了解。

诗中的花容

花本来就是美得不可方物了,诗人却又偏偏是喜欢锦上添花的那么一群人。诗人的细心观察和精心勾勒对花的美丽绽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有的花通过自己的芳香使得诗人对其情有独钟,有的通过自己姣好的形态,独特的色彩等等,总之使得诗人不吝言辞、倾其所能地极尽赞美咏叹之词。诗人具有超常人的敏捷思维和文学天赋,他们善于对各种花草树木的最突出形态特征进行生动地描述,反过来,诗人的描述又使得这些特征在人们的心目中变得更加的突出。

文人骚客总是喜欢出外游乐赏景,既然出游,不免对酒当歌,赏花吟咏了。于是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描写花草树木的名篇佳句,写花的诗句不胜枚举。

园林树木花草某些器官的外形因特色鲜明而常成为重要的观赏部位,诗人常对此产生丰富的联想。白居易的“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杨柳枝词》)的诗句用工笔刻画杨柳之风姿,从整体上将风中的垂柳描写得形神兼备,阴柔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除了形态,色彩也是花在诗中的重要表现形式,比如家喻户晓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读到杨万里的这句诗,我们眼前就不禁出现这样一个画面:在一个广阔的湖里,荷叶铺满了整个湖面,一片碧绿映入眼帘,其间点缀着许许多多的红彤彤的荷花,不禁令人心驰神往,精准的描写让人有种如诗如画身临其境的感觉。

除了自然地花物,人为的插花,盆景,园林同样给诗人以内心的冲击。插花,是人们利用自然的根茎叶花果等作为素材,经过一定的技术和艺术加工,重新创造出精美的、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作品。中国古典诗词的动人之处,首先在其意境。而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也正是

1 / 2




浙江大学 2012 学年 学期《 插花艺术与盆景 》课程论文

从古典诗词的意境中获益良多。传统插花艺术和古诗词一样,不仅重形,更加尚意,追求以形写神,神形兼备,情景交融,力求达到“神似胜形似,无声胜有声”的深远意境。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使主客形神虚实大小动静情景等各方面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营造“景外之景,象外之象”。而不论哪种意境,都需要载体。诗词的意境主要是由“意象”构成。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诗主要是由人、桂花、夜、山、月、山鸟、春涧一个意象群组成。而在传统插花艺术中,与意象相对应的是花材,花材不仅是传统插花造型的素材和展现形式美的基础,还是立意、构思、传情、增强艺术感染力的重要载体。二者的不同在于,花材是实体,意象是虚体。

花中的诗境

《诗经》中有云“诗言志”。之前提到花是诗歌表现主题的一个载体,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认为“花言志”,当然这是人们根据特定的花的某些特点而赋予的的特殊含义。对于自己的感情人们都喜欢找到一个物件来寄托,显然各色各样的花,可以用来抒发各种各样的心境。比如周敦颐说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视荷花为清净高洁的象征;林逋说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说的是梅花有清高淡雅、傲雪凌霜的品格;刘禹锡说“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体现了牡丹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几乎每种叫得出名字花花草草,人们总能找的与之相应的每种象征意义。

当然,诗人在很多时候不是为了纯粹的赞美而赞美,而是为了托物言志,是诗人心灵情绪的一种外化。

诗圣杜甫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道出诗人对连年烽火战乱中生灵涂炭的黎民百姓的深深忧虑。意为花儿见到此情此景也会感伤的落泪,这不仅仅是一种拟人,更是借花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无比伤痛。

隐士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从自然景象中联想到归隐情景,表现出他不随波逐流,追求返璞归真的生活理想。 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全文不着一梅字,却又是句句咏梅;而说是句句咏梅,却句句又都是诗人自己在自剖肝胆,其“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既是对寒梅面对雪侮霜欺恶劣环境的无可奈何,同时也是对自己报国无门、奸臣“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的苦衷的自然流露。而其结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至死不悔,则既是对梅花品质的颂扬,又是痴心不改的夫子之道。



结语:我们必须感激大自然如此的造化,有这么多的花卉,如此多的美好,改用一句赞叹优美曲子的诗句,那就是,此花只应天上有,但是后半句不是“人间能有几回闻”,而是只要你会欣赏,你就能感受到它的美好。

除此之外,我想,我们必须感激古人的才情,他们的妙语连珠,字字珠玑使得我们在观赏美丽如花朵这一类事物的时候以不至于为他们的美好而语噎,至少,我们还有诗人的妙句可以拿来吟咏赞美,在我们吟咏的时候我们可能忽的会这样感叹,这句诗是如此的恰当,他说出了我无法用言语来说出的感觉,这就是诗人,有时他就像神奇的魔术师。

参考文献:

1 刘振林.咏花诗在“园林树木学”教学中的运用.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2

2 田谷.咏花诗与诗人品格.阅读与写作,20009

3 何云波等.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笔谈.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2

2 /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e69db6904a1b0717ed5dd1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