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文档 (6)(1)

2022-12-05 08:18: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文档 (6)(1)》,欢迎阅读!
文档



论语述而第七 【原文】

7·8 子曰:不愤(1)不启,不悱(2)不发。举一隅(3)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

(1)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 (2)悱:音fěi,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3)隅:音yǔ,角落。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评析】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生查子① 独游西岩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来

赏析



在古代游纪体诗词中,以独游为内容的十分鲜见。独游,顾名思义,就是孤孤单单没有人为伴的游历,同时心情又很郁闷,很显然,作者辛弃疾此时就属这一类。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冬,他被诬陷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纪游之作。

开头青山两句,写出了词人对青山的一片痴情。他似乎想把巍然独立的青山招到近旁,可青山却无动于衷,于是便发出善意的埋怨:青山啊,你那么高傲,有谁会喜欢你呢?,有高耸、傲慢之意。青山屹立不移,不随人俯仰,这或许就是词人想象中的高人逸士



1




的性格吧!苏轼诗云: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越州张中舍寿乐堂》。看来,巍巍青山绝不同于热衷功名利禄的市侩之辈。在辛弃疾的笔下,青山也总是被写得气象不凡、通达人情的。比如他写: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虞美人》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作者同青山之间,情与貌,略相似,真可谓彼此仰慕,心心相印了。

岁晚两句写貌似傲岸的青山对词人充满了情意。岁暮寒冬,青山劝词人到山中溪边来住,相互为伴,以御寒风。可见,作者独游西岩是在冬天。但更深一层揣摩,似乎应该把自然界的寒,理解为政治上的失意。作者正是在恶劣的政治气候逼迫下,闲居山野,得到青山深切关怀的。

下片着重写山中明月,既承接上片劝我溪边住又另辟新的境界,展示明月与词人的情谊。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人在山中,见不到地平线上升起的皓月;当月露山头,已是高悬中天了。这两句写出了山中望月的特点。那一轮素月,是悄悄爬上山头,关切地探望可敬的词人呢,还是高高地亮起一盏天灯,遍洒银辉,和青山、溪水一起形成一种令人沉醉的意境,给词人带来不尽的遐想?

结尾两句,由抬头望空中明月到低头见溪中月影,好似明月由天高处进入溪水中来了。词人形影相吊,住在山中溪畔,唯有流水中浮动着的月影相陪,这是多么难得的伴侣,多么难得的友情!夜夜句还表明,这次游山逗留了不止一日。明月不仅有形有影,而且有意有情,你看它默默地听着词人读《离骚》呢。从明月由,说明词人深夜未眠,足见其忧愤之至。

这首词语言简洁,内容深刻含蓄。初读全词,似乎作者寄情山水,与青山明月相交游,心情轻松愉快。细加品味则不然。词中描写的是: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词人孑然一身居于山中溪畔,长夜无眠,独咏《离骚》。这是一幅多么凄清、幽独而又含有晶莹色泽的图画!这图画中的主人公,不正是有志难申、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作者形象吗? 词中的青山和明月,是作者想象中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没有世俗的偏见,高尚、正直而又纯洁。当作者罢官之际,被严寒所逼之时,得到敬重的,只有它们——青山和明月,情深意切,成为自己的知音。

在章法上,上片不说自己游山,而说青山劝我溪边住;下片不说自己月夜读《离骚》而说明月听《离骚》。以客写主,不仅含蓄蕴藉,情趣横生,而且有力地衬托出作者的高洁品格。尽管他为世所弃,无从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却仍然保持着一片丹心在玉壶的美好情操。

听读《离骚》,从这个行动来说,是写实,但其中另有寓意。《离骚》抒发了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郁愤不平之情。辛弃疾一生渴望收复中原,却屡遭投降派排斥和打击,不为朝廷所用,不得已闲居乡里,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这满腔忧愤之气,很难用一二句话表达出来,借用屈原的《离骚》,恰好充分地表现了作者的心情。看似信手拈来,不留痕迹,却显出作者的非凡功力。轻轻一笔,就使全词的主题思想迅速得到升华。[3]



西岩,在今江西上饶市南六十里。此地岩石拔地而起,形如覆钟,中空而悬石如螺,有滴水缘石垂落,水气清冷,为游览胜地。时作者闲居上饶带湖。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欲招青山,而青山不来,于是责怪青山骄傲、傲慢,说从此有谁会再来喜欢你?妙语解颐,并非真的怨山,只是从侧面表现出诗人的孤寂情怀。本来,山何尝能招之即来,语似无理,愈见此刻难以自处,无限悲凉。偃蹇《左传·哀公六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220d919c281e53a5802ff7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