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方法浅谈

2023-01-24 22:03: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方法浅谈》,欢迎阅读!
教学方法

周帅文

内容摘要:孔子的启发问题意识的教育教学方法,朱熹注解精要得当:“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关键词: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反三 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赵普:“臣平生所知,诚不知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每决大事,启文观书,乃《论语》也。 《论语》是一座博大精深而智慧蕴藏的宝库。《论语》中不仅为赵普三度入相提供了睿智的源泉;而且对教育教学的的启发也非常深刻;其中蕴藏了“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知新、扣其两端、举一反三”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教育理论家,而且也是伟大的教育实践者。他的教育教学方法精湛巧妙,后人难以企及。

孔子的启发问题意识的教育教学方法,朱熹注解精要得当:“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通达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结论尚未成熟、思路尚未明晰,处于意欲陈述而又难以准确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选择恰当而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这就是“发”抓住学生处于“愤”“悱”的心理状态,教师适时点拨启发,从而让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这种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发挥教育教学的引导作用,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片段一:了解学生,创设情境。

师:今天我们学的是一则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初读正音,校读古文关键词句 (第一个学生没读准“弦”,再请第二位同学,读准了)

师:最难读的“弦”被你读正确了,了不起,咱们一起学着他读。 (学生齐读课题)

师:头一次学古文,对吗?那就自己大声地读一读,看能不能把这样一篇古文读准、读通。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第一次读古文的感受怎么样?

生:我觉得就是这些词语都是我们不常见的,然后,读起来不是很通顺。 师:特难读。

生:读起来很不顺口。

师:不顺口,很真实的一个感受。你呢?

生:我觉得读古文不明白意思,读起来就非常地困难。

师:是的,虽然只有五句,但是不好读,也不好懂,那就跟钱老师一起来读读这篇古文,好吗?好,一句一句地跟老师读,注意听停顿。

(师领读课文,生跟读全文,读出停顿,抑扬顿挫,字正腔圆,最后一句停顿较难,复读。 师:听得专心,读得认真。自己再来练读练读,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学生再次自由读课文)

师:读得真好,谁能读给大家听?我欣赏自信的同学。请你来读一读。 (指名一女生读)

师:让我叹为观止,第一次站起来读一篇古文,竟然读得如此通顺而流畅。真了不起!谁也来读给大家听?


(指名一个男生读。师酌情插话:“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刚才那个句子谁有不同的读法?请另一个同学校读。然后回到那个男生身边请他跟读。

师:真好,一听就懂。尤其是这个“洋洋兮”后面的停顿。这是最难读的地方。你读正确了。不错!头一次读,你看,读正确还不算,已经读出古文的一点味道儿来了。同学们,结合刚才两位同学的朗读,你自己再练读练读,要争取读出古文的节奏感来。 (全体同学再自由地读全文) 师:看大家越读越有味道儿的样子,一定是慢慢地感受到古文的魅力了。那咱们就一起来读。 建构学习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注的对象。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首先根据学生初次学习文言文的情况,从“教什么”到“怎样教”的必然途径出发,确定有节奏地朗读文言文的语用教学。妙品即如《伯牙绝弦》,其文字质地如何,功夫也全在一个“读”字,把古文读通,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绝非易事。朱熹有言:“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1]功夫认认真真地花在读原文上,实乃学好语文之金玉良言。钱峰的先声夺人处,无他,“读”字耳。在课堂上我们习惯了推陈翻新,把时间与心思花在奇想、奇巧、奇妙、奇异,以为倘无“出人意料”之“奇”,便再无制胜之可能。殊不知在“百花争艳、各展奇特”的语文教学语境中,本色“朗读”成为了“无奇”之“奇”方为真奇!

开课之始,朗读题目,为“弦”正音,平淡无奇,却为下文铺垫;继之,读全文,师领读,生泛读,无奇,再请学生练读难读的语句,亦无奇。就这样,读一读,议一议;读一读,悟一悟;读一读,品一品;读一读,写一写。循循善诱,环环相扣,学生在朗读《伯牙绝弦》一课中声振林木,响遏行云,如清泉潺潺于山涧,亦如余音袅袅于房梁。 片段二:联系生活,沟通知识

师:同学们,你们画出了哪些相关的句子。

生: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师:从这句话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摇花对“我”来说很重要。

师:你是从这句话中哪个词语体会到的? 生:大事。

师:在你的生活中哪些事儿可以算得上是大事儿? 生:过年过节。 生:考试。 生:过生日。

师:对小作者来说,一年一度的摇桂花就像同学们过年过节、考试、过生日一样是一件—— 生:大事。

师:令我高兴的事儿。

师:请一位同学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生朗读。

师:读得挺高兴的。同学们,我们在朗读时对“大事”进行重音处理,效果会怎样呢?谁来试一试。 生朗读。(声情并茂,朗读技巧到位。 师:这就是“大事”,这就是高兴的事。 师:从这句话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小作者有点儿迫不及待。 师: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总是缠着母亲问”体会到的。

师:不达目的不罢休!那我是怎样“缠着母亲问”的呢? 师:清晨,我看到桂花树上缀满了金灿灿的桂花,散发着馥郁芬芳,我的心里再也按捺不住,赶紧跑回家,缠着母亲问 生(朗读)“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师:母亲说:“桂花刚刚绽放花蕾,等花开足了,咱们再摇。

中午时分,秋风轻拂,一朵朵金色的小花随风坠落;哎呀,桂花让它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吹落,香味儿可就差远了。我的心里激动得怦怦直跳,赶紧跑回家,缠着母亲问。 生(朗读)“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师:母亲说:“花开得早,香味不足,等等再摇。

傍晚,天空阴云密布,风雨欲来。我赶紧跑回家,缠着母亲问 生(朗读)“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师:这就是——

生:老是缠着母亲问。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他认为,学习与发展是一种社会合作活动,他们永远不可能被“教给”某个人。它适于学生在头脑中构筑自己的理解。因此,我们要选择恰当的教学资源,以学生的“现有发展区”为起点,创设情境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好最近发展区。在本次教育教学活动实践中,教师触摸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例如询问学生的生活中有哪些事儿可以算作大事儿,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能使其“学而不厌” 孔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导”之有方。首先,正反两扣。子曰:“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扣其两端而竭焉。这就是说,当学生有疑难时,教师不要把现成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应从正反两个方面去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从而自然地得出正确结论。其次,能近取譬。“能近取譬”是孔子在启发和引导学生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即对学生在学习时遇到的重点、难点、疑点,借助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通过打比方的办法来启发、点拨、引导。例如通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来启发与引导学生明白德政的道理。 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积,而是一种“唤醒”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孔子就是这样一位热爱教育忠于学生,教育事业充满了满腔的热情与忠诚的关怀,《论语》中关于循循善诱、启发教学的哲思,对现代语文教学问题启发意识有很大裨益。

[1]周庆元著:语文教育研究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67页。 [2]摘自《论语》雍也篇,中华书局2006版,第79页。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413d03ca1c7aa00b42acb6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