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生态文学研究

2023-02-10 03:04: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我国的生态文学研究》,欢迎阅读!
生态,我国,研究,文学

我国的生态文学研究

摘要:在生态环境越加恶劣的今天,人们开始反思现代文学。生态文学主要是以生态发展为基石,以人类发展、生态发展关系的研究为文学体现。在我国建国初期,就已经有部分学者开始了解和接触西方的生态文学,进而在我国本土上开始形成真正的生态文学。本文就我国的生态文学状态展开分析,探究国外、国内生态文学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中国;生态文学;环境;现代文学

生态文学是现在文学界研究的主要热题之一,很多的生态文学研究人员将研究范围脱光,但是和生态有关的文学均纳入了生态文学的范畴之内[1]。有些认为我国生态文学可追溯至我国古代田园山水诗,但有些认为我国的生态文学可将王长简、汪曾祺的乡土作品纳入生态文学中。但生文学有特定的范畴,作者经文学作品形式将生态危机进行揭示,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批评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批评,因此生态文学又被成为自然文学环境文学这一说法。 1.国外的生态文学的研究

生态文学形成了一部分关于自然的长期传统,回溯到苏肖托尔。但有人认为19世纪之交,随着欧洲第一次工业化浪潮的兴起,环境主义思想和写作的先驱出现了,人们认为自然可能第一次受到人类的普遍威胁,而不是相反的威胁,因此自然可能需要保护以及修复。英国环境保护主义者的写作通常被认为是伴随着吉尔伯特·怀特的《塞尔伯恩自然史》和约翰·克莱尔等浪漫主义诗人的写作而出现的,而美国环境保护主义者的写作则往往可以追溯到亨利·大卫·梭罗的《斯瓦尔登》。当然,这些著作早于生态学作为一个概念和一门科学学科的出现,但它们详细记录了对自然世界及其变化的观察,担心人类会破坏它,后来的著作将其作为一种将生态科学融入环境保护主义的方式写作事实上,怀特和梭罗的文本都属于非小说类散文,这已经表明了环境文学的一个独特之处,这种独特性一直延续到今天。在英语语境中,环境头韵一方面是指诗歌和小说,它们表达了一种对处于危险中的自然世界的感觉;另一方面是非小说作品——1950年之后的时期,可能包括纪录片——它们涉及自然世界和环境危机。虽然这两种类型的文学都不同程度地整合了生态科学,但可以说是非小说类散文和文献类电影最注重向公众传达生态科学的见解。有人可能会说,与小说或诗歌相比,非小说文本和电影在动员环保人士参与政治运动方面发挥的作用要大得多:从梭罗的《斯瓦尔登和雷切尔·卡森的《春天》到阿伦达蒂·罗伊和阿尔·戈尔的《不方便的真相》,纪录片而非虚构的模式使环境行为更加多样化,部分原因是它们证明了将生态学从野外工作和实验室传播给公众的有效手段球体。在过去的50年里,美国环境文学中心主题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尤其是在非小说文本中,也在环境叙事小说和诗歌中。环境毒素及其对人体的通常微妙的破坏性影响产生了一个文本和电影的星座:一方面,从《寂静的春天》到《洛伊斯吉布斯的斯洛韦运河:我的故事》、《西奥·科尔伯恩的酸溜溜的未来》、《桑德拉·斯坦格拉伯的顺流而下》,另一方面,小说文本和电影,如唐德里洛的《希特噪音》、《理查德鲍尔斯的歌》、《托德·海恩斯的萨菲》、《扎伊莉安的民事诉讼》和《索德伯格·塞林·布罗科维奇》。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围绕着新一轮物种大灭绝的可能性展开。关于个别濒危物种的文化关注和著作,特别是标志性物种,如美洲水牛。然而,正是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当古生物学家提出新的物种大灭绝的幽灵时,对自然世界更大规模的变化的恐惧进入了环保主义者的话语和写作中。这里不可能列举


无计数的书籍、绘画和电影与特殊濒危或灭绝物种有关,如信鸽、象牙嘴啄木鸟、灰狼或澳大利亚文字中的乙酰乙酸。在美国,经常采用旅行写作的一般结构的非小说类书籍试图捕捉物种灭绝的全球范围,如黛安·阿克曼的《最稀有的物种》、理查德·利基和罗杰·莱温的《第六次物种灭绝》、戴维·夸曼的《渡渡鸟之歌》,?威尔逊的《生命的未来》奥利莎贝思·科尔伯特的《第六次灭绝》,而其他人则专注于鸟类等特殊动物,正如克里斯·柯基诺斯在《希望是有羽毛的东西》中所做的那样。

2.我国的生态文学的研究

伴随着个人参与的态度和影响,特别是过去20年气候变化。如果生物多样性和物种丧失的科学对普通人来说是相当难以捉摸的,那么气候科学不仅面临着与日常经验更大距离的挑战,而且还面临着气候科学怀疑论的持续冲击。在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在公共领域陷入困境,远远超过毒性或物种灭绝。在70年代对资源短缺的预测到气候变化、海洋酸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20世纪80年代初许多环保主义者都希望生态科学能够为新的伦理提供基础,让他们在正确和错误的自然生活方式之间进行区分。生态科学被认为是综合的,将生态系统理解为稳态和平衡的反馈回路,即人类可以保持或恢复原始的、未受干扰的自然状态。但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逐渐意识到生态学本身已经成为一门高度专业化、分析性和数学化的科学,生态系统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也会随时间发生动态变化,于是我国出现了《南方的森林》、《皇皇都城》、《伐木者,醒来》、《中国:水危机》、《依稀大地湾》、《问苍茫大地》、《江河并非万古流》等文学著作,这些作品均反映出了生态环境问题。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落脚和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意识被完全激活,我国为了摆脱过去的贫穷落后困境大力发展经济,但因无暇顾及环境问题,因此生态环境破坏程度也随之激增。 《死河》、《绿色宣言》、《梦断源头》、《中国,另一种危机》、《靠谁养活中国》、《悲壮的森林》、《最后的种群》、《国土的优思》、《秦岭大熊猫》、《共和国告急》、《淮河的警告》等作品,这些作品向国人展示了我国矿产资源的乱开采等生态现状,是作者对于我国自然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以及精神文化生态的追问,面对土地流失、森林毁坏等生态问题的忧思,蕴含着土地和森林的优势,经过作品来表达对生态的关注和思考。 参考文献: [1]杨柳.杰克·伦敦生态文学中的拯救与批判——以《野性的呼唤》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20,34(01):117-120.

[2]刘春萍,王娜.蒙古族生态文学与俄罗斯生态文学生态意识之比较研究[J].品位经,2020(01):5-8.

[3]李群.论郭雪波的沙漠小说与民族生态文学的建构[J].民族文学,2019,37(05):32-39.

[4]台雪纯.生态文学视阈下有关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整体主义的刍议[J].大众文,2019(15):40-41.

作者简介:

陈佳昊(1999-10-26),汉族,籍贯: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刘开闻(2000-01-07),男,汉族,籍贯:湖南省常德市

汤义炎(1999-07-18),男,汉族,籍贯:安徽省蚌埠市,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文学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3d4aca3fd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9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