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社会学概论—城镇化

2023-01-12 05:20: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10 社会学概论—城镇化》,欢迎阅读!
城镇化,社会学,概论,10

第十章 城镇化

第一节 城镇化概述

1、城镇化(名词解释)亦称都市化,指人口和社会职能向城市或城市聚集,生产方式、文化模式和社会角色发生变更,是城市接近、融合的过程。

2、世界城镇化演进模式:欧美模式(市场主导型)和墨印模式(政治主导型) 3、当代城镇化特征:(1)城镇化进程速度加快(2)大城市发展速度明显(3)城镇化的内涵不断提升(4)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城市价值观念的进步及其扩散加速(5)发达国家郊区城镇化加速,已进入逆城镇化和再城镇化进程(6)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已构成当今世界城镇化的主体。

4、世界城镇化的“推-拉”理论:代表人物雷文斯坦在“人口迁移的规律”中提出。美国人口学家唐纳德·博格从运动学角度对雷文斯坦的推一拉理论进行了新的解读。

“推-拉”理论最简单的表述就是人口流动过程中迁

出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相互形成的合力理论。

5、城镇化类型:从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关系来考察,城镇化可分同步城镇化、过度城镇化、滞后城镇化、低度城镇化和逆城镇化五种类型。P191-192

6、世界城市:是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是指在城市国际化进程中处于最高层次,能够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发挥全球性影响的国际城市,又称全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P193-194

7、世界城市群:人口规模 2500 万以上和每平方米密度超过 250 人的城市集聚区。理学家琼·戈特曼最早提出。P194

8、城市群分类 规模角度--超级城市群、一级城市群、二级城市群和三级城市群。

形态角度-星系城市群、带状城市群、扇形城市群、葡萄串城市群。 中心城市角度-单核城市群、双核城市群和多核城市群。P195

9、城市群研究(田园城市-霍华德、组合城市-格迪斯、区域整体发展理论-芒福德、城市集中发展理论-柯布西耶、城市群理论-戈特曼、城市融合区-麦吉)p195-196

第二节 中国城镇化进程

1、中国城镇化三阶段:平稳起步阶段(1949-1957;大起大落阶段(1958-1977加速发展阶段(1978至今)p197-198

2、中国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的条件:○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生产力;○2潜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寻找非农职业;○

3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大发展开拓了新途径;○4济特区的设立和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劳动力转移机会;○

5原有城市的扩大和升级;

6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人口流动打开了闸门;○7文化观念变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市场的营造指引了方向。

3、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显著变化,是从城市单一发展向城市集群发展。

4、中国三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环渤海)城市群。

5、中国城市群演进面临的问题:○

1人为因素过大,行政干预过高,缺乏市场机制的自然发育期;○

2受限于现存行政体制的束缚,彼此求大求全,缺乏产业分工,降低了整体和各自的效率和效益;○

3城市群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在全国比重不高,拉动效应有限;○

4球市群内部结构不完善,缺乏连接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及农村的中间环节;5城市群分部不均衡,人口和经济分幜 协调,产业结构重叠严重。

第三节 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与小城镇建设 1、中国城镇化道路选择的不同观点:

大中城市论:“以大中城市为主导”的城镇化。

均衡发展论:以大城市为领导,以中等城市为骨干,以各类小城镇为基础的多

层次、多功能的网络系统。

多元模式论:主张城镇化道路应该考虑巨大的地域差异性。

小城镇重点论:对费孝通《小城镇 大问题》的归纳总结。小城镇发展的“蓄

水池”作用

2、中国城镇化方针:“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置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p204

3小城镇作用:1作为城市之尾农村之首,引进城市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

成为工业经济和城市文明的载体;○

2作为农村的区域中心,辐射带动农村发展,改变了农村的生活方式,传输了城市文明,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区域一休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P205

4小城镇健康发展体制机制:1建立相应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



2加快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市场化改革;○3加大小城镇建设的投入,政府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小城镇开发;○

4合理解决建设用地;○5改革小城镇管理体制,尽快形成符合小城镇经济社会特点的行政管理体制;○

6加强小城镇居民的素质教育,修理使之可以适应城镇文化,承担城镇建设者的责任。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7f8b3385c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4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