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桑蚕文化

2022-04-08 20:10:2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唐诗中的桑蚕文化》,欢迎阅读!
诗中,桑蚕,文化

唐诗中的桑蚕文化与现代旅游业

摘要:本文从桑蚕文化的历史到唐代的桑蚕文化发展,再到桑蚕文化与旅游业,逐步细化,详细的介绍了桑蚕文化的发展,并简单论述了其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益处,为现代的桑蚕文化旅游的发展作出铺垫。 关键词:唐诗 桑蚕文化 旅游业

引言

中国是蚕桑文化的起源地,栽桑养蚕制丝织绸是我国古代对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国蚕桑文化已深深地渗透到历代社会的诸多方面,对政治经济、社会组织、哲学宗教、文化艺术、生产生活等产生过重大影响,从而形成独具风格的蚕桑文化,成为中华浩瀚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一、历史中的桑蚕文化

中国祖先养蚕种桑的在新石器晚期就开始了,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蚕桑文化始于江南,海盐历来是蚕桑生产发达地区之一。东晋海盐籍著名文学家干宝《搜神记》即有传说记载。地方史志记载:明清时“桑拓遍野,无人不习蚕桑。”蚕农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无不与蚕桑生产紧密相关,因此在海盐农村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蚕桑民俗活动。蚕桑文化现在主要集中表现在杭州、嘉兴、湖州地区,并绵延江苏省、四川省、山东省、广西省等地区,但综观中国丝绸发展史,蚕桑文化甚至可以覆盖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流传地区、人群之广足以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

二、唐诗中的桑蚕文化

1、唐代桑蚕业的发展

唐代是我国桑蚕丝绸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和历代相比,桑蚕的发展在促进唐代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唐代桑蚕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由于汉代丝绸之路的开发,黄河上游的桑蚕丝绸生产主要集中于丝绸之路沿线。虽然经过安史之乱,且曾经被曾蕃人占领,但是黄河流域的桑蚕生产一直没有中断,发展良好。直至唐朝后期,黄河流域桑蚕业的发展,多次受到战争的摧残,前进的步伐慢了很多,但之后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甚至有明显突破。

桑蚕业的发展随着人口重心的转移扩展到我国长江流域。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长江流域桑蚕业的发展势头较足,丝织的品种较多,质量较好。发展的深度与广度都有所扩大,达到了空前盛况。即使在后来受到战乱的影响,也快速的恢复了过来。

2、唐诗中的桑蚕题材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杰出代表,唐诗中咏唱着许多关于蚕桑文化的篇章。统计,《全唐诗》中反映与蚕业有关的诗歌达 490 多首,而诗歌内容上涉及“桑” 文化、“桑” 意象者更不胜枚举, 如扶桑、神桑 、桑干、桑柘、桑田等等。唐诗中的桑蚕题材非常丰富,具体来讲,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①反应现实农事生产,描写田园风光。岑参《送颜平原》诗云:“郊原北连, 剽劫风未休。鱼盐隘里巷, 桑柘盈田畴。” 就是描写从华北平原中部的德州,一直到北边的幽燕一带, 尽是桑柘遍野的情景[1]


②借蚕桑之事以讽喻世情、人生 。蚕桑不仅给人类提供了遮体防寒的物质资料, 而且由于蚕桑之事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人们还赋予两者更深广的涵义。如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名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由春蚕吐丝、至死方休喻及人之用情,使得诗句平淡自然而又含蓄、隽永。

③沿袭古诗题材,写养蚕采桑表达闺情春思。“采桑”历来是闺怨诗歌中的传统题材,唐诗中沿袭这一题材,并被反复咏唱。如陆龟蒙的《相和歌 · 陌上桑》中 :“皓齿还如贝色含,长眉亦似烟华贴。邻娃尽著绣裆襦, 独自提筐采蚕叶。”美貌的民间女子未必象古诗中的秦罗敷 , 会有春日里的一段艳遇 ,“独自提筐采蚕叶”才是她的现实生存现状。 正如康正果所认为的,唐诗中在用采桑主题表达闺怨春思时 , 因触及了采桑女在现实生活的感受而使之有别于六朝诗歌中妖姬般艳丽的女性形象。

④记录蚕桑技术。唐诗中的一些桑蚕题材反映了唐代桑蚕技术的发展情况。如频见于唐代诗人笔下“浴蚕” :“妇姑相唤浴蚕去, 闲看中庭栀子花” ,“村女浴蚕桑柘绿 , 枉将颜色忍春寒”等。

⑤蚕桑民俗、神话与唐诗。在我国 , 蚕桑的起源极富传奇色彩, 元稹的《织妇词》中说 :“织夫何太忙, 蚕经三卧行欲老。 蚕神女圣早成丝 , 今年丝税抽征早。” 其中反映了唐代蚕神崇拜的风俗。 3、唐诗中桑蚕题材的美学意义

蚕桑题材入诗,不仅丰富了唐诗的表现内容,使唐诗的题材变得更为丰富多, 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审美价值和特定的人文意蕴,唐人诗风在采桑养蚕的歌咏中发生着趣味上的变化。

首先 , 采桑养蚕为人们提供了生活物质资料,蚕桑之事入诗则为唐诗打开了一面反映社会生活的窗口, 采桑、养蚕等现实内容使唐诗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 色彩。 其次,蚕桑事象既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又是历史传承的结晶, 们经诗人们的艺术想象、摹写之后 , 渐变为一种具有丰富含义的文化意象,具有了约定俗成的象征意义而在诗歌当中被反复使用、歌咏。最后,创造蚕桑文化的主体是社会底层的村夫织妇,创造唐诗辉煌是具有文字创作能力的文人学士, 二者初看起来关系似乎有些疏远, 然任何一种高度发达的精神文化在它的发轫阶段 , 都或多或少地与实用、物质追求有联系, 因为“衣食天下”是任何一个文明的首要条件。蚕桑文化不仅影响唐诗的内容, 它对唐代诗人人格、唐诗诗风及审美风尚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桑蚕文化与现代旅游业

1、我国桑蚕产业现状 众所周知,我国是茧丝绸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而这离不开桑蚕产业的快速发展,且其已成为许多地区的骨干产业和农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就当下形势而言,蚕产业发展面临着较大阻力,其问题更是不容忽视,如因缺乏完善的约束机制,致使其难以与自由市场有效衔接;技术人才匮乏,不仅制约着桑蚕品种和技术的创新,也成为新技术、新产品广泛推广的一大障碍;蚕茧产品较为特殊,无论是生产比较效益还是绝对效益均相对较低,严重挫伤了桑蚕生产者的积极性,并最终表现为蚕茧产量和质量下降、重点产区转移进程加快、出口创汇有所减少等现实问题。

2桑蚕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发展

为了改善我国桑蚕产业的现状,并推进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将桑蚕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


开启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因为桑蚕产业除了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外,还具有景观休闲观光旅科普教育等功能,是典型的绿色产业,其中蕴含着巨大的生态旅游价值而我国的蚕丝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渗透于古今农业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可以给旅游提供

[2]

了有力的文化支撑

将桑蚕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可以采取农家乐模式,以单个家庭为具体接待单位,为游客提供吃、住、娱乐及购物等体验农家风情的休闲旅游形式。一般以农民投资的个体经营为主。这种模式依托本村镇或相邻村镇著名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开展的,在已有的农家乐发展基础上把桑蚕元素加进去,丰富旅游的内容。 也可以采取高科技生态园模式。这些园区可开辟集连片桑园、果桑采摘、蚕的发育科普展示、丝绸加工作坊、丝绸歌舞表演、丝绸服装发布展示、丝绸博物馆、购物商店等为一体的特色购物街,甚至可以让游客学习、参加缫丝、织绸、印染、刺绣、裁剪等制作过程,使桑蚕文化通过耳濡目染让游客得以认识,成为其美好旅游经历的一部分。

四、小结

桑蚕文化作为我国所具有的特色文化,其文化意识在现代人的观念中已经大不如从前,甚至许多小孩已经不知道蚕为何物,所以,桑蚕文化的保护已经到了关键时刻,而将其与旅游业相结合,不仅可以宣传桑蚕文化,重拾人们对桑蚕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也可以扩大农村中养蚕户的数量,提升他们的收入,提高养蚕户的生活质量,而且,对旅游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开启了一种新的旅游模式,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曾艳红.唐诗中的蚕桑题材及其审美意义[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0905. 2]严力蛟,黄凌霞,周国良,等.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发桑蚕产业生态旅游的意义及对策[J.桑蚕通报,2007383:1-4.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a253707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0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