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长城文化

2022-08-29 20:11: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唐诗中的长城文化》,欢迎阅读!
诗中,长城,文化

唐诗中的长城文化

作者:郑富堂

来源:《教育·校长参考》2021年第02

长城作为古代最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早在周王朝时期便开始修筑,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之后,修筑了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城。此后,历代王朝均对长城进行过修缮维护。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性建筑,承载着深厚的社会、人文和情感意义,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从古至今,长城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克服了重重困难。基于此,紧扣长城这一主题,河北省张家口市第十中学成立了长城文化兴趣小组,有意识地搜集整理相关内容,结合张家口市处于长城脚下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及优势,积极进行了研究探讨。

其实,古代文人骚客一直对长城怀有特殊的情感,留下的佳篇不可胜数。在中学语文课程中,涉及长城的诗词歌赋也多不胜数,特别是唐朝边塞诗中有关长城的描写,表达的长城文化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关于长城的唐诗中,有的是对修建长城的故事描写,是对长城这一伟大军事工程的讴歌,也有对秦筑长城的批判及戍守边疆的战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有的是对长城周边塞外壮美风景的赞美,也有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满,更有对战争下人民饱受苦难的记述;还有一些文人登览长城,抚今追昔,抒发家国之忧,吐露故土之思,抒发爱国热情。

杜甫著名边塞诗《兵车行》中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直承《长城谣》的基调,诗人用哀痛的笔调描写了因连年战争,人们心灵上受到十分严重的摧残,又用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阴森冷寂的色调描述了残酷的战场。杜甫这首名篇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李贺《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渲染了紧张的战争气氛,写出敌人来势之凶猛,又写我军将士气势雄伟、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塞上燕脂凝夜紫刻画了一个悲壮惨烈的战争场面,提携玉龙为君死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雁门关长城始建于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雁门关一直是防御匈奴的边防要塞,唐朝因北方突厥崛起,唐驻军于雁门山,戍卒防守。李贺在《雁门太守行》里想象丰富奇特,整首诗画面悲壮,绚丽而撼动人心,体现了一种雄浑、豪放的刚劲之美。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因玉门关象征着国门,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守关任务艰巨。在世人眼中,玉门关是遥远且苍凉的,中原的春风都吹不过玉门关,出关往往是归期难以预料,短短四句描述出壮观苍凉的景象,营造了恢宏广阔的意境,写出戍边士兵的怀乡之情。


高适《燕歌行》中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写边戍自然环境十分恶劣,荒芜萧条,满目凄凉,描写边塞将士生活,慨叹征战之苦,揭露了唐军将帅的罪行,赞颂了戍边将士奋勇杀敌、舍身报国的精神,表达了对戍边战士的深切同情。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这四句既写出战士的绝望与痛苦及浓烈的思乡之情,又写出思妇的愁苦之情。

王昌龄曾写了七首《从军行》,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写的是,长城一带,将士们听着琵琶奏的胡乐,看着长城被凄冷的月光笼罩,望着高悬在空中的月亮不由得想起了家乡,这种乡愁令人甚是同情;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通过描写西北边陲的寥廓景象,表达了戍边将士不畏艰苦环境的豪情壮志,表达了将士们英勇无畏、杀敌报国的爱国之情。 王昌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七字展示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万里长征人未还,战争不免会有牺牲,人的牺牲总会带来无尽的思念。这首诗虽短,但却表现出复杂的情感,既有对远征士卒的同情,又发出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脍炙人口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花喻雪,将春景比冬景,惟妙惟肖地写出诗人惊喜的神情,诗人用敏锐的感受力描写塞外奇观,既有真实生动的描写又有浪漫奇妙的想象,表现了诗人和边塞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真挚的情感。

唐代的诗歌中体现出来的长城内涵大致是对秦筑长城的批判以及对边塞恶劣环境的描写,对良将英雄的敬畏与赞叹,以及征夫与思妇的思念之情,对长城周边壮美风光的描画以及戍边将士的爱国之志。唐代有关长城的诗是雄浑而悲壮的,戍边将士的血和泪为长城涂上了一层悲慨的色彩。长城的情感意蕴是悲壮、深沉的。古老的长城在數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如同一位守护边疆的老人,记载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见证着国家的兴亡荣辱。

长城作为文化的载体,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更是中华儿女的一座精神长城,是中华民族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与意志的体现。作为一名中学教育工作者,一位长城文化的传承者,我们一定要把长城文化继承好、发扬好。愿长城精神永存,让长城文化永远激励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为我们的后代修筑一座雄伟的心灵长城。 (作者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第十中学)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3cda881f2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7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