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落惊风雨——王羲之

2022-08-06 21:18: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笔落惊风雨——王羲之》,欢迎阅读!
王羲之,风雨

笔落惊风雨——王羲之

“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这是唐太宗对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评价,究竟是怎样的人能获得如此评价呢?王羲之7岁开始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时他偷偷地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者拿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对书法的热爱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练字时专心致志,吃饭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结构,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划字默写,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王羲之每天坐在家中的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不知道用尽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原本一池清澈的水都被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市西街戒珠寺内见到的墨池。有一次,受人之托在匾上题字,他在匾上写了几个字样,送去叫人雕刻,刻工发现字的墨渍竟渗入木板里面约有三分深,于是便有了后代“入木三分”这个成语,表达了对这位伟大书法家的崇高敬意和由衷赞赏。

历史上王羲之的书法绝对是独一无二的:笔法精妙,行笔潇洒飘逸,笔势委婉含蓄,有如行云流水。结体遒美,骨格清秀,点画疏密相间。章法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丰裕的艺术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他的作品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每一件都是美妙的艺术品。其实艺术从根本上说与科学一样,是一种生活方法,是一种人类用来把握世界和人生的手段。但是艺术科学又有区别,艺术能到达科学所不能触及的境界。科学做不到的可以由艺术来完成。好的艺术散发着人性的光芒,给人以思维的启迪。王羲之的书法是苍劲有力的,这不正启发了我们做人要正直、要勇敢吗?这些人生哲理需要时间的积淀,或许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慢慢有更深的体悟。

王羲之在世界书法史上的地位可以说是无人能及,对于后世行楷草三种书体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 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王羲之在书法界登峰造极的造诣对他的后代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现今他对我们的影响仍就不减,人们更是把王羲之的一生及影响搬上荧屏,如由中国书法协会名誉主席沈鹏先生出任艺术总指挥兼总顾问拍摄的四十集电视电视连续剧《书圣王羲之》,阵容之强大,无不显示出我们对王羲之的崇敬之情。我们无法与王羲之本人有深度的交流,但我们能通过他的作品领会王氏书法的精髓。

王羲之少年得志,但仕途并不得志,他远大的抱负并未实现,而且他不肯随波逐流屈从于世俗,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最终辞官而去。他一生追求卓尔不群,超凡独立的人格。最终他的满腔热情只能在书法中得到安慰。

在深层了解、剖析了王羲之之后,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其实从小学开始我也在学习书法,从我还稚嫩的眼光中,仅仅将书法定位为好玩的事,是我无聊时的消遣。老师手把手地教会我写横竖撇捺,教会我怎样写有笔锋的毛笔字。那时心中会有埋怨,因为常常会重复写一个字几十遍,直到现在我终于理解了老师的用心:在一遍遍的练习中我有了不断的提升。后来由于学业的繁忙,我最终放弃了学习书法。直到现在,我已经有几年时间没碰过毛笔了,是没有勇气面对可能早已荒废的基本功吧。如果有机会,我想我会再提起笔,再当一回好奇的学生,再体验一遍学写书法的美妙的过程,以后回忆起来会是满满的幸福吧。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大国,文化底蕴是如此深厚,书法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但现今很多人不重视书法,高速发展的社会更是让人停不下脚步,因为一旦停下很有可能被甩出这个时代的轨道。在这个背景下,将书法发扬光大是多么必要。传承是一种美德,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知道后悔。即使现时代没有王羲之,我们也一样可以将书法融入生活。“笔落惊风雨”是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c073a15e45c3b3567ec8bc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