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适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2022-07-20 23:26: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如何调适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欢迎阅读!
逆反心理,调适,中学生,如何



如何调适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摘要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本文首先分析了逆反心理产生的本质及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从指导思想的转变、感情的投入、同龄人的指导、社会文化现象、积极鼓励等五个方面来调适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关键词逆反心理 调试 教育

在对中学生的施教中,老师、家长及专职中学生教育的工作者们,普遍感到当代中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逆反心理现象,同时又表现出无计可施、无可奈何的状态。逆反心理正在使很多教育者的热情和积极性受到打击和动摇。为此,揭开逆反心理的实质、形成的原因、寻求解决它的良策的问题便撂在我们面前。



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因自身固有时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主要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大要素构成的。其中,认知是受教育者态度的基础,在对态度的作用中,认知主要是对逆反心理起准备和导向作用。这是因为,无论什么人(不包括思维不健全者)怎样认识某一现象或问题,在其心理上都具有一定的较为稳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这些稳定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所构成的认知,支配人们对某一现象或问题将要采取怎样的做法,即是拥护、支持、顺从态度,还是怠慢、反对、逆行的态度。情感是逆反心理的第二个构成要素,指人们在心理上对认知信息内容的一种情绪体验,即喜(愉快)或烦忧、反感。它在逆反心理中起决定的作用或是直接的动力。具体地说就是中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当理解掌握了某一信息或观念,一般会感到一种满足、充实和愉悦;而对不理解的信息和观点,一般会感到疑惑、焦虑和烦忧。将这些对新观念、信息的情绪感受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所存储的知识内容、态度加以比较,当原有的不良情绪不能有效地克服和剔除时,不良情绪就会愈加强烈,从而导致产生去抵制有关教育管理的内容和信息的行为意向。当这种意向倾向越来越多时,逆反心理就会逐渐转化为一种逆反行为。为此,作为逆反心理的第三个构成要素之行为意向,在逆反心理中的作用也就显而易见,即它是逆反心理转化为逆反行为的准备,它直接受逆反情感的作用和影响。充分认清逆反心理的构成及其作用,不但能加深我们对逆反心理实质的认识,而且对我们寻找解决对策,并有效地预防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有很大的意义。



通过前面对中学生逆反心理实质、活动以及原因的分析,我认为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调适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加强教育者指导思想的转变,充分尊重被教育




从形式上看,教育和被教育者之间是一对矛盾性的存在,实质上这两者是一致的。这是因为我们教育的目的或目标都是有利于被教育者健康的成长和发展,和被教育者的愿望是一致的。并且教育和被教育者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被教育者需要我们的指导,教育教育指导的作用又具体在被教育者的有效社会化和不断提高健康发展能力方面实现。正确解决这一关系及在指导思想上树立热爱教育工作特别是热爱思想教育工作的意识,就会在我们的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做到积极探索,敬业工作尊重中学生。进而才会减少中学生的心理反感,削弱和消除逆反心理。



二、加强感情投入,密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

无论是心理学理论还是大量的社会现实都在说明,感情是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人们的行为倾向和一些做法。有些事情并非顺理成章,并非符合科学要求,但由于感情的因素,无形地左右着人们的某些行为,这就是情感魅力。对于生理、生理均不成熟的中学生来说,在其行为意向和决策中,受感情因素影响很大,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好感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们都有体会,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的结果。如果我教育者在感情上与被教育者多些相容、多些亲近,相信在中学生心理上就不会再有那种厌恶、背离、逆反心理自然就会淡化或消除了。



三、加强同辈群体的指导

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或者说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的压力作用。积极的群体对个体的正常心理产生的则是一种动摇力量。为此,加强对同辈群体的正确指导。及时发现不良风气并做到尽早扭转是防范逆反心理和不良习气滋生、扩大有效手段。特别是对同辈群体中领袖人物者有效控制和指导,则更是必要的。



四、加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和导向

面对社会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中学生往往还未具备正确的认知能力,常常是因为好奇心驱使进行模仿,难以辨清其实质或其中蕴含着的积极、合理因素。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及时、有效、准确地把握这些现象和问题,把它提出来置于被教育者面前,深刻分析其实质和其中的合理成份,帮助中学生建构正确的认知,避免盲目的追随。这也可预防、消除逆反心理。



五、积极、鼓励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是社会心理学家却认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入,最渴望他人的赞美。赞美是一种鼓励,它在人们心屡深处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种的是奋进向上的种子;它是一种兴奋剂,让人更加充满活力和精;赞美还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能使人们坚定发展的方向。我认为,多一种鼓励,就少一个背离者;多一句赞美,就有可以把摇摆不定的中学生拉入我们期望的行列。相反,批评虽然可以帮助受教育者认识错误,但其心理是不悦的,至于粗暴的批




,更是一种适得其反的做法。为此,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调适采用少些批评多些鼓励、少些训斥多些赞美,不啻是个好办法。



总之,逆反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我们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研究,找到更好的教育方法,使中学生健康积极的成长,接受良好的教育,尽快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成长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f4afd2117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d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