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姓名文化对比

2022-12-16 19:08: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汉英姓名文化对比 》,欢迎阅读!
汉英,对比,姓名,文化

汉英姓名文化对比

作者:戴素敏

来源:《成才之路》 2012年第14



河南 三门峡 ●戴素敏

要:姓名不仅是个体相互区别的特定符号,更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内涵的折射。英汉属于两个不同的种族,在姓氏的起源、命名的意义、变化方面皆有不同之处。要更深刻地理解两大民族历史文化的异同,促进英汉文化进一步交流。

关键词:英汉姓名;文化;差异

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交往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姓名。因此, 姓名对于存在社会中的个体十分重要,它不仅是单个个体特定的名称符号,更是一个社会的文化载体。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语言、历史、地理、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社会状况等信息。英汉属于两个不同的种族,通过英汉姓氏的起源、命名的意义、变化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人们更深刻地理解两大民族间历史文化的异同点,促进英汉文化的进一步交流。

一、英汉姓氏的起源

1. 英语姓氏的起源

英语的姓氏是从何而来呢?追溯其历史,他们是先有名后有姓的。早在十世纪前,除了罗马人外,西方社会里一般是没有所谓的姓氏。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人都以农业为生,并居住在各自的小部落,互不往来。由于人口的流动性不大,人名的重复可能性就不大;同时每个部落的人口不多,不会出现混乱的情况。因此,便没有必要去设立姓氏来区分家族。在农业地带姓氏的出现,往往会比较晚。

公元1066年,诺曼征服后,英国人的祖先渐渐开始有了姓氏。先是贵族阶级可以使用姓氏,姓氏作为家族财产的标记,同财产一起传给他们的后代。之后老百姓逐渐开始效仿,确定了自己的姓氏。同时,从9世纪开始,随着英国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到13世纪,在英国就有三分之一人口叫约翰、威廉、理查,现有的名字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激增的人口数量。因此,为了区分,人们开始在名的基础上加上个人的附加名,这些附加名往往都是本人的职业、出生地或绰号等。如同名William,一个是裁缝,一个是面包师,就被叫做 William the tailorWilliam the baker,之后就逐渐变成了William TailorWilliam Baker.这些名字后面加上的特征,最终演变成今日西方社会的姓氏。根据有关资料,目前西方人最古老的姓氏,可追寻到公元916年。

英语民族的姓氏大致有几大来源。①由职业而来的姓氏。如:Carpenter(木匠),

Butcher(屠户),Miller(磨坊主),Tailor(裁缝), Weaver(织工)Shepherd(牧羊人)Thatcher(盖屋匠)Smith(用金属材料制造工具的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撒切尔夫人的姓氏就是Thatcher. ②由地名或地貌而来的姓氏。 如:York(约克)Kent(肯特)

Hill(山丘)Wood(森林)Cliff(悬崖)Bush(灌木丛) Field(田地)。③表明父子关系的姓氏。AdamsonJohnsonJackson 分别来源于 son of Adamson of Johnson of Jack。④因个人特征而来的姓氏。Strong(强壮的), Long(大个),Short(矮个)。⑤以颜色名称为姓氏。Brown(布朗), Green(格林),Black(布莱克)。有这类姓氏的人,说明他的肤色或对颜色的喜好。


英语姓名的结构通常是由“名+中间名+姓”三部分构成。第一名又称教名,是受法律承认的正式名字。中间名通常用缩写表示,由钟爱孩子的父母或其亲戚所取,他们甚至把自己的名字直接取给孩子。姓氏则是由家族世代相传的。二战时期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名字为: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因为各种媒体或资料中经常称他为罗斯福总统,所以很多人认为他的名字就是罗斯福。事实上,他的姓是Roosevelt,名是Franklin,中间名为Delano。英美国家的人并不忌讳祖孙同名,相反,很多人还十分乐意让儿孙沿用本人的名字,并引以为荣。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就为儿子取了与自己相同的名字。为有所区别,美国人称呼与父亲同名的人时,常冠以“小(junior)”字,例如“小罗斯福”“小洛克菲勒”等。

2. 汉语姓氏的起源及姓名结构

一直以来,中国人的姓名文化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考古学家证明,母系社会的特征,是妇女在氏族内部事务管理中,位于主导地位,同时不同氏族可以通婚、氏族内部禁婚。这种族外婚制的建立,便有了辨别每一个社会成员相互间有无直接血缘关系的必要,于是就产生了作为共同血缘关系的识别称号——姓。汉语中有好多以女字为偏旁的姓,如:姬、姚、姜等。之后随着人口的增加,又分化出许多小部落,为了互相区别,这些小部落为自己取了新名字,这就是后来的“氏”。因此,“姓”是母系血缘关系的体现,而“氏”则为部落分支的代表。“姓”是不易变化的,而“氏”则易变。

现代中国人的姓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①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后人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当时大多数姓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②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等,也是现在常用的姓。③以邑名氏。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给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④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⑤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居住地点的不同。⑥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姓传世。⑦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⑧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⑨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⑩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如呼延、长孙等。此外,还有以谥号为氏,如庄、武;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现代汉语的姓名结构主要是由姓+名构成。而在过去,基本上每个姓氏都会按照家谱中的辈分给家族中的男孩命名,结构为“姓+字辈+名”。如杨永志、杨永祥,“杨”是他们的姓,“永”是他们的字辈,“志”和“祥”是他们的名。

二、命名的意义

父母给孩子取名都有其一定的含义,对于名字的选择也是相当慎重的。人们常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可见,名字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西方的谚语也提到“好名胜于财富。”

1. 中西方文化在命名方面有相通之处

1)表达了父母对子女的美好祝愿和期望。中国人为子女取名时,一般都寄予殷切的期望。对男孩常用龙、玺、麟等字,希望男孩成人之后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用强、志、毅等字,希望他们能拥有优秀的品质;用鑫、禄、财等字寓意拥有财富。女孩常取敏、雅、淑、妍、婷等字,取其美丽聪颖之意。同样,英语中的名字如:David(挚爱的)、Aaron(启发),寓意外表英俊、勤奋的男子;Alisa(艾丽莎)、Daisy(雏菊),表示甜美快乐的姑娘。


2)性别的体现。一般中英文名字,可以辨别出性别。男性的名字通常取用刚强、坚毅之词,女性的名字多用美丽、温柔之词。如:Andrew(安德鲁),古希腊语中指高大勇敢的快乐男子。Amy(艾米)来源于拉丁语,意为被深爱的有修养的女子。

2. 汉语还有其独特的命名方式

①以生辰八字命名。中国自古以来取名就有讲究,以生辰八字与五行对照,缺某一行则以该行之字取名。如:缺火,名字中则含有火之意的字,如炎、焱、旭。②以重大事件命名。中国特有的历史时期,诞生了具有一定时代特征的名字,如国庆、大庆、建军、奥运。

三、中英文姓名的变化

1. 汉语姓名的变化

由于人口的增长,重名率过高,因此也出现了许多独特的名字。现代的夫妻更注重平等,各取其姓,再取名。如:丈夫姓李,妻子姓杨,孩子取名李扬洋。同时,也有孩子随母姓的情况。有的名字更趋于中性化,如有的女孩取名张忍,“忍”字既可以用于男名,也可以用于女名。现代的年轻人更注重个性,强调与众不同,略带张扬的名字层出不穷。《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显示,全国姓氏是2.3万个,其中129个姓氏占总人口的87%。中国人的姓名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四个字以上的名字出现了,还出现了个别极端个性化名字。还有的给孩子报名字的时候就叫@,家长认为全世界写电子邮件都要用它,汉语翻译过来就是“爱他”。

2. 英文名字的变化

相对于中文名字的变化,英文名字的变化较小。近十年最流行的男性名字是JacobMichael 排名第二。Michael 这个名字从1961年到1998年,持续38年稳登宝座。Ethan Joshua Daniel 分列三、四、五位。Emma 2008年成为最受欢迎的女名,Isabella 排名第二,第三到第五位最受欢迎的女名是EmilyMadison Ava

中英文姓名不仅是区分个体的特殊符号,更是两个民族文化内涵的具体体现。分析中英文姓名的异同,有助于深刻理解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增进两者的深入沟通和交流。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李忠华.英汉姓氏初探[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5).

[4]李永斌.汉英姓名文化对比分析[J].文化艺术,2008 (10).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育教研室)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fc9eaf7b9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6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